游戏百科

上游人物丨“鸡排哥”:人不能飘,炸鸡排是我的根本

爆火的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今年48岁。9月下旬,他突然成为社交平台的“顶流”网红: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他摊位前出现千人排队的盛况。10月中旬,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假期结束后排队人数虽有减少,但队伍仍超百米。摊位前,“鸡排哥”飞快地炸着鸡柳,时而停下与顾客拍照合影留念,时而脱口而出各式金句。有人虽然排队四五个小时才买到鸡排,但依旧喜笑颜开。

“鸡排哥”摊位后的帆布上粘贴了一句他的话:这种场面我还在控制。正如这句不矫饰、不讨好、不迎合的话,“鸡排哥”确实控好了场。

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能控好场的背后有着艰辛的付出:20多年来,“鸡排哥”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站立7小时,一年休息不了几天;炸鸡排9年,他的双手布满了被油烫伤的疤痕,有的疤痕已愈合,有的是刚烫的;收摊已经夜晚九十点,他才能回家吃晚饭。

“鸡排哥”红了后,还会一切照旧吗?被问及此问题,“鸡排哥”的回答相当清醒:“人不能飘,炸鸡排是我的根本,以前怎样以后还怎样。”

10月11日,江西景德镇,“鸡排哥”在炸鸡排。上游新闻记者牛泰摄

从瓷厂钳工到职业厨师

瓷都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素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人陆续来到景德镇谋生,到三线单位上班的、瓷厂烧瓷的、煤矿挖煤的,不一而足。“鸡排哥”也是移民大军中的一员。他出生于1977年,6岁时随父母从南昌来到景德镇,父亲在建国瓷厂当会计,他则在景德镇读小学、初中、技校。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鸡排哥”和本地人交流时没已南昌口音,说的是地地道道的“镇巴佬话”(景德镇方言)。

“鸡排哥”在技校读的是定向班,毕业后分配到建国瓷厂当钳工。曾在建国瓷厂担任车间主任的老人介绍,该厂前身为明清皇家御窑厂,20世纪50年代开始烧国家礼品瓷,1985年产瓷器1200万件。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期,景德镇的国营瓷厂因计划体制束缚、成本高昂开始走下坡路。1995年,包括建国瓷厂在内的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一夜之间改制,只有关停,没有并转。改制之后,数万名职工丢了“铁饭碗”。刚进厂上班没多久,19岁的“鸡排哥”也下岗了。

人生十字路口,他该何去何从?“鸡排哥”说,父亲告诫他,不指望他能赚多少钱,但一定要有门手艺傍身。他喜欢做饭,便决定回南昌跟一位长辈学厨。

学厨不是一件易事,要从打杂开始干起。“鸡排哥”说,刚开始时,他负责给8个鱼缸换水;后来练切菜,先拿榨菜练,再练切土豆丝,最后学切肉;刀工练好后开始学配菜;配菜合格后当末厨,但末厨只能炒蔬菜、打汤。“熬了两年多,熬出师了,七八桌酒席,包配包炒,我一个人可以搞定。”

建国瓷厂已成为国家非遗手工作坊基地。图片来源/景德镇发布

夫妻俩携手开店摆摊

从南昌学厨回来,“鸡排哥”在景德镇干起了厨师。彼时的“鸡排嫂”还在深圳打工。“鸡排哥”说,“鸡排嫂”的叔叔是他的邻居,看着他长大的,对他知根知底。“鸡排妹”(“鸡排嫂”的妹妹)说,她的奶奶觉得“鸡排哥”能吃苦,姐姐跟着他日子会先苦后甜。

“鸡排哥”说,在亲人的撮合下,两人试着交往。那时他还没有手机,打长途电话得去邮局。为了省钱,两人靠书信维持着感情。“到现在还很难为情:写给她的信,有一封被她室友打开了,还读了出来。她写信告诉我时,我脸‘唰’一下红了。那时候等她的信来,天天有盼头,读完心里美滋滋的。”

2000年,“鸡排哥”和“鸡排嫂”结婚了,他觉得她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她看好他的勤劳肯干。

结婚前,“鸡排哥”的收入在景德镇算得上中等,没啥压力。婚后有了一双儿女,他的担子变重了。“鸡排哥”说,那个时候一家六口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瓷厂宿舍里。老婆没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决定辞掉厨师工作和老婆一起开早餐店。“我知道开早餐店可能和干厨师赚得差不多,之所以辞掉厨师,是想让她有事做。她不做事待家里,心里慌,心情也不好。”

为了多挣钱,每天上午10点早餐店不忙后,“鸡排哥”会出摊,“鸡排嫂”则留下来守店。坚持了一段时间,两人累得实在吃不消,便把早餐店关了,安心摆摊。

“鸡排哥”和“鸡排嫂”卖过酱香饼、凉皮,烤过羊肉串。夫妻俩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在景德镇街头摆摊,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勤劳肯干让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平房换成了小区房。

“鸡排哥”说,他和“鸡排嫂”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有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同细水长流。他俩有个共同的目标:想办法多赚钱,让日子宽裕起来,把一双儿女养大,看着儿女成家立业。

“鸡排哥”和“鸡排嫂”。图片来源/受访者

销售是真心换真心

2016年“鸡排哥”开始卖炸鸡排。他说,选择炸鸡排的原因很简单,鸡排比酱香饼、凉皮、羊肉串更受市场欢迎,他想提高收入。

生意想长久,食材是第一位的。“鸡排哥”介绍,没成为网红前,他的顾客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他必须严把食品安全关。他的评判标准是:鸡肉要选放心肉,自己女儿也吃。“前几天,为了回应质疑我还特意做了食品检测报告。其实做不做对于我来说不重要,因为我心里有数,我常从摊位上炸好鸡排带给我女儿吃。”

炸鸡排鸡柳需要油和面包糠。“鸡排舅”家的走廊过道上,放着大豆油的空油壶和面包糠空纸盒。节约惯了的“鸡排舅”准备再攒一点,卖给收废品的。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大豆油和面包糠均是正规厂家出品。

“鸡排妹”说,家里所有人中“鸡排哥”炸得最好吃,他们都是“鸡排哥”的徒弟,品质卫生都有保障。

“鸡排哥”说,刚开始炸时,他也在摸索——甜酱怎么做、鸡排鸡柳怎么切、切好后如何腌制、面包糠怎么撒、如何控制火候。到如今,不敢说6块钱的鸡排物超所值,但敢说物有所值。一份鸡排的利润薄,但能多卖就能多赚。

“炸了9年了,我都形成了肌肉记忆,闭着眼睛,一刀下去切的也是那么厚。什么时候起锅,瞄一眼就知道了。”他说。

生意没红火前,“鸡排哥”一直在琢磨,如何销售。景德镇不是他一个人在卖鸡柳鸡排,各有各的味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他想来想去,干净卫生是基本盘,要想卖得好,就得让顾客记住他。给人留下好印象别无他法,唯有用真心换真心。

真心体现在售卖风格上。

“鸡排哥”炸鸡排时,动作幅度大,看似有点夸张。“鸡排哥”解释,他不是做作,而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动作幅度大,速度就快。速度快,顾客等的时间就少。

“鸡排哥”一边炸鸡排一边用诙谐的语言与顾客交流。“鸡排哥”说,没成为网红前,每天约50人排队购买。排队时间长了顾客免不了会烦躁,为缓解顾客情绪,他会说调侃的话。“肚里没货,话说不出来的。我空闲时还是会看点书,有人物传记,也有历史类的。成为网红后,粉丝说我说的是金句,我一个炸鸡排的,哪说得出来什么金句,就是供大伙一乐。”

真心还体现在待人处事上。

一名学生家长告诉上游新闻记者,2023年的一天,他的孩子上学时忘记带饭钱,等拿到“鸡排哥”的里脊肉饼要付账时才发现身上没钱。“鸡排哥”不仅没收钱,还给了孩子20元午饭钱。下午放学回家孩子说起此事,他赶到“鸡排哥”摊位前还钱。“鸡排哥”不愿要,他硬塞了过去,“鸡排哥”又塞给他一份鸡排和鸡柳。

景德镇五中一名学生家长留有“鸡排哥”的手机号。该名家长说,学校不让带手机,放学后孩子用“鸡排哥”的手机联系过她多次,她便存了下来。

10月11日下午,浮梁县经公桥镇一位女子来到“鸡排哥”摊位前。她想借助“鸡排哥”的流量,寻找她走丢两年多的智障妹妹。“鸡排哥”见状,对着镜头说:“今天有件事比炸鸡排重要,这位大姐的亲人走丢了,这上面有具体信息,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一起帮她寻亲。”

真心也换来了真心。

“鸡排哥”介绍,有一名学生曾把课程表给他,告诉他看课程表掌握出摊时间,免得白跑路。有几名大学生放假回景德镇还来买鸡排,说吃他炸的鸡排能找回初中、高中时的记忆。

“鸡排哥”与顾客合影留念。上游新闻记者牛泰摄

流量砸中的“鸡排哥”

9月下旬开始,“鸡排哥”突然火了,粉丝蹿升,他成了社交平台的“顶流”,还被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的“头衔”。

上游新闻记者问“鸡排哥”及其亲属:他为什么会成为“顶流”?“鸡排哥”回答:“我每天都告诫自己不要去想这个问题。原来是景德镇上的老乡来买,今天没买到明天可以来。现在好多外地游客来买,鸡排炸完了,都还有人。我现在想的是怎么尽量让每个外地游客都吃到鸡排。景德镇需要外地游客,不能给游客不好的体验。”

10月10日,“鸡排哥”摊位前队伍排出百余米。上游新闻记者牛泰摄

“鸡排哥”的亲属表示,他们很懵,不知道为什么会红,“鸡排哥”又没变过,原来是什么样,现在就是什么样。

半月谈的评论员撰文说,“鸡排哥”身上有着一种久违的真实感。他的“叫卖语录”并不高深,却带着市井的俏皮与直率,不矫饰、不讨好、不迎合,恰恰因此令人感到真诚。他设立的“小规矩”看似“古怪”,其实是善意的玩笑,背后有原则、有秩序。在规则中维系温情,在幽默中表达自我。这种“笑中带理”的方式,恰好戳中当下许多人渴望真诚交流,又需要舒适社交距离的双重心理需求。

“鸡排哥”成为顶流后,线上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有人撰文说,平台通过定期制造网红来“施恩”,维持着生态的活力与创作者们的忠诚。还有人说,流量狂欢的背后是平台造星机制与城市流量焦虑的共谋。

“鸡排哥”摊位也显示着众生百态:连续两天,上游新闻记者都看见,有主播来这里直播,有商家来这里打广告,有其他鸡排摊主来“傍大牌”。甚至还有一位自称是某商业大佬未婚妻的人找到“鸡排哥”亲属,想用年薪百万美金挖“鸡排哥”合作快餐店,但经上游新闻记者核实此人非该商业大佬未婚妻。

针对上述现象,“鸡排哥”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他尊重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会让他反思进而提升自我。那些直播的、打广告的、“傍大牌”的都是劳动者,他也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本就该抱团取暖。

“鸡排哥”希望不要造他的谣,不要刻意抹黑他,不要干扰他家人的正常生活。“前段时间有同行自称是我爸,我爸都去世10多年了,这个我真的受不了。”“鸡排哥”很懊恼地说。

有没有想过流量变现?“鸡排哥”说,没想那么多,还是先把当下的事做好,炸好自己手上每一份鸡排。

上游新闻记者牛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