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人称人民公敌,75年快断气前几个小时念念不忘的不是宋美龄,不是蒋经国,不是蒋纬国,也不是他的哪个孙辈,更不是他的哪个幕僚,而是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无辜笑]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高层陆续筹划迁往台湾,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蒋介石多次亲自拜访一位老人,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希望他能一同前往,但张伯苓始终婉言谢绝。 张伯苓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他于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后又建立南开大学,开创了中国近代私立教育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曾于1913年进入南开中学就读,因品学兼优深受张伯苓赏识,两人结下深厚师生情谊,这段关系在往后数十年间始终维系,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伯苓的爱国立场更加鲜明,1937年7月南开大学遭日军有计划地炸毁,他毅然带领师生南迁,在民族存亡关头,他不仅鼓励学生投身抗战,还亲自为有意前往延安的校友牵线搭桥,帮助他们与已是共产党领导人的周恩来取得联系,1938年在武汉,这对师生再度重逢,就抗战形势与国共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国共关系紧张时期,蒋介石对周恩来等人发出通缉令,张伯苓也从未中断与这位得意门生的联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定居重庆南开中学,周恩来常以学生身份前来探望,两人在校园里边走边谈,时常探讨国家未来走向。 1948年张伯苓辞去考试院院长职务回到天津,此时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亲赴其寓所,力劝同行赴台,张伯苓以“年迈恋乡”为由婉拒,据在场人员回忆,蒋介石离去时步履沉重,在车门处不慎碰头,这个细节被后人视为当时局势的一个缩影。 几乎与此同时周恩来通过傅作义转来一封署名“无名氏”的亲笔信,诚挚希望老师留在大陆,1949年末张伯苓最终决定留下,消息传来周恩来立即安排专机将张伯苓夫妇接往北京,暂住傅作义宅邸,即便在政务最繁忙的时候,周恩来仍坚持每周抽空探望,关心老师的生活起居。 1950年秋张伯苓夫妇回到天津,在当地政府的悉心照料下,他得以在故土安度晚年,而在海峡对岸,蒋介石直到1975年病逝前,仍在询问张伯苓百年诞辰的纪念事宜,足见这位教育家在他心中的分量。 张伯苓的留陆选择,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故土的眷恋,他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至今仍在培育英才,他与周恩来跨越政见的师生情谊,更成为历史美谈,在时代巨变中,个人的选择往往映照出更深刻的历史脉络,引发后人无限思索。 网友们议论纷纷: “原来蒋介石临终前最惦记的居然是教育家,而不是家人,这点确实出乎意料。” “张伯苓的选择说明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看完更敬佩周恩来的重情重义,几十年都没忘记恩师。” “历史课没白学!南开居然是张伯苓办的,他和周恩来还是师徒关系。” “蒋介石到台湾后才想起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可惜已经晚了。” “张伯苓要是去了台湾,民国教育史可能真要改写了。” “还是共产党有魅力,能让张伯苓这样的大家选择留下。” “这段历史证明:跟错人不如跟对理念。” 如果您是张伯苓,在1949年会如何选择,是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