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家风故事|常德市生态环境局津市分局吴海贝:外公的搪瓷缸

转自:中国环境网

家里有个老搪瓷缸,白底红字,漆色斑驳,依稀能认出“先进生产者”几个字。那是外公的物件,如今传到了我手里。

缸子用得极省,边沿的瓷磕了几处,露出黑褐色的铁胎,倒像给这老物件镶了几道岁月的花边。母亲递给我时,特意用茶叶末子细细地擦过一遍,里壁还留着洗不去的茶垢,是长年累月浸进去的,泛着温润的褐黄。

“你外公在世时,总说东西用久了,就有魂儿了。”母亲说着,把缸子轻轻放在我手上。

我头一回认真端详这缸子,应该是上世纪的样式,笨拙、厚实,一股子憨厚的气派。忽然就想起外公坐在藤椅里的样子,夏日的午后,他捧着这缸子,一口一口地啜着凉茶。

“这缸子,跟了我很多年。那时候在厂里,三班倒,全靠它提神。后来啊,你妈小时候发烧,用它晾过温水;你外婆腌咸菜,拿它压过坛口;就连院里那棵葡萄,也是用这缸子浇过水。”他有一回这么说,手指摩挲着缸身上凹凸的字迹。

我那时年纪小,听不出这话里的分量。只觉得是个旧缸子罢了,比不得现今那些亮晶晶的玻璃杯、保温杯。现在想来,那一辈人的日子,就是这样被这朴拙的容器,一口一口地,喝成了历史。

外公是个极静的人,话少,可他有一套自己的道理,都藏在日常的举动里。洗菜的水,定要留着浇花;写字的纸,非得正反两面都用尽了才肯丢;一件衣服洗得发白,领口袖口都磨出了毛边,却总是干干净净、挺括括的。他说:“朱子家训里讲,‘自奉必须俭约’,不是说给旁人听的,是让自己的心,过得去。”

这“过得去”三个字,我品咂了许多年。那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对物件的敬惜,对生活的郑重对待。仿佛每一件东西,既然到了你手里,便是一段缘分,一份托付。

母亲便是这“家风”的化身。她去市场,总拎个自己缝的布袋子;家里的垃圾,她分得比谁都清楚;剩菜剩饭,从不轻易倒掉,总能变着法子做成新的吃食。我们笑她“老派”,她也不恼,只淡淡地说:“你外公说过,福气就像碗里的饭,吃干净了,下顿才有得吃。”

前些年,社区搞活动,让大家分享“传家宝”。有人拿了玉镯,有人捧出古籍,轮到母亲,她竟把这个斑驳的搪瓷缸带了去。在众人讶异的目光里,她平静地讲起了缸子的故事,讲起了那个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却把整颗心都献给国家的岁月。

母亲说:“最好的传承,不是把东西供起来。是让它继续‘有用’。这缸子盛过奋斗的日子,盛过平凡的生活,现在,该让它盛一盛‘念想’了。”

如今,这缸子就在我的书桌上。我不拿它喝茶,只当个笔筒用。写作累了,便拿起来看看,那沉甸甸的分量,总让我想起外公的手温,想起母亲的话。它时时提醒我,所谓家风,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训诫,不过是把祖辈对待生活的那份诚恳、那份不糟蹋的心意,接过来,传下去。

窗外依旧是那个喧腾的世界。可握着这老旧的缸子,心里便生出一种奇异的安定。它像一块沉在河底的卵石,任流水匆匆,兀自温润。这或许就是“传家”的真意,不在于器物本身的贵贱,而在于它承载的那种过日子的精神,那种在最朴素的生活里,活出尊严与美的方式。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生态环境局津市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