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壮烈牺牲,在安葬前,他的妻子胡志年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跟爱人告别,一旁的警卫员抱着的,就是张元寿几岁的儿子张定远,而女儿张晓卫甚至还在襁褓当中,让人心疼。[无辜笑] 张元寿是福建永定人,他出身贫苦,童年时给地主放过牛,后在杂货店当学徒,从清晨忙到深夜,一九二七年他投身革命,多次参加农民武装斗争,加入红十二军后,因做事细致认真,被安排从事后勤工作。 在军需岗位上,他展现了出色能力,担任红三十五师军需处长期间,正值长征,部队物资极度短缺,他带领人员深入敌后,动员群众筹粮筹款,建立供应线,长期奔波劳累,但他始终坚守岗位。 一九四〇年,张元寿调任新四军,面对部队分散作战的困难,他推动建立总兵站体系,统一调配物资,确保及时送达前线,他还组织集中救治伤员,采购医疗器械,使更多战士能够康复归队。 除后勤工作外,他也参与前线指挥,皖南事变后,他带领部队成功突围,并协助重建新四军,在后续战斗中,他多次亲临一线指挥。他始终强调,后勤与作战同等重要,物资保障直接关系胜负。 他特别重视军民关系,认为部队离不开群众支持,在淮宝地区,他组织部队帮助群众生产,亲自下地劳动,共同克服粮食困难,一九四三年,他出任新四军五旅参谋长兼军分区参谋长,参与指挥多次战斗,为路西根据地的巩固作出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张元寿任华中军区副参谋长,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在苏中战役、两淮保卫战等重要战役中,他组织物资调度和转移,有力支持了前线作战。 一九四七年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张元寿继续担任副参谋长,负责数十万大军的后勤工作,粟裕曾表示有他负责后勤保障,十分放心。 同年二月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张元寿不仅组织物资调配,还动员大量民工支前,吐丝口战斗中,部队刚经历涟水保卫战,伤亡较大,新任指挥员到任时间短,战士们在严寒中艰苦作战。 吐丝口敌军依托民宅构筑工事,防御坚固,战斗异常激烈,我军每推进一步都付出重大代价,四十八团政委郑德民在激战中牺牲,最终华野调整战术,在青石桥一带围歼突围之敌取得胜利。此役主力团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张元寿在前线指挥收缴战利品时遭遇敌机空袭,为掩护战士不幸中弹牺牲。 他的牺牲让陈毅、粟裕等领导人深感损失,战后家人与他留下了最后一张特殊的合影。 张元寿从放牛娃成长为高级指挥员,虽然不像一些战场名将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在我军后勤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物资最匮乏的时期,他建立起可靠的供应体系,默默支撑着每一次军事行动。 他的故事让我们想起无数在幕后奉献的革命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共同铸就了胜利的基石,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付出,同样值得被铭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更多这样的故事,让历史记忆更加完整。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到妻子带着那么小的孩子来告别,眼泪真的止不住,英雄走了,留给家人的是一生的思念,致敬张参谋长,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您们的牺牲。” “后勤工作太重要了!以前看战争片光看前线打得热闹,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像张元寿这样的能人在默默支撑,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绝对是幕后的大英雄!” “心疼两个孩子,那么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们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人知道英雄后代的近况?希望他们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自己下地捡谷粒,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的传统永远不能丢!” “莱芜战役太惨烈了,胜利真是用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真的不能忘记历史,要永远记住这些为我们打下江山的人。” 张元寿从放牛娃成长为华野副参谋长,一生致力于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您看来,这种隐藏在战功背后的“幕后英雄”,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方式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