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长女看着母亲每日喝着牛奶,想起病房里的父亲和继母,她又莫名升起一股不平:“妈妈,你让父亲拿出40幅古画,100幅画作和100万现金,实在是有些过分了!”[无辜笑] 1944年的重庆中央医院,徐悲鸿因高血压与肾炎住院,这位画坛巨匠的病床前,15岁的女儿徐静斐第一次正式面对仅年长她六岁的继母廖静文,年龄相近的两人在病房相遇,女儿显得拘谨而沉默。 徐静斐向父亲提出一个实际请求,由她保管父亲的图章并代为领取工,这个提议源于母亲蒋碧薇长期的经济困扰,女儿希望借此缓解母亲的生活压力,当时徐悲鸿的资金大多用于收购古画收藏,经济并不宽裕,他未能同意女儿的请求,但承诺将支付双倍生活费作为补偿。 带着这个结果回到母亲住处后,蒋碧薇的反应出乎女儿意料,她对这个结果明显失望,认为女儿没有争取到实质性的经济权益,这次交流后徐静斐收拾行李返回医院,开始与廖静文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徐悲鸿与蒋碧薇的故事始于三十年前的上海,1914年从宜兴初到上海的徐悲鸿结识了蒋家小姐,两人相识后感情迅速升温,尽管徐悲鸿在故乡已有婚约,蒋碧薇仍选择与他共同生活,他们先后前往日本和北京,徐悲鸿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蒋碧薇活跃于各类文化沙龙。 随着徐悲鸿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创作,两人生活方式出现分歧,蒋碧薇乐于社交,而徐悲鸿更愿独处画室,这段婚姻的转折出现在孙多慈入学时期,当时17岁的艺术系学生孙多慈与徐悲鸿的师生交往引起注意,蒋碧薇公开表态后,这段关系逐渐淡化。 廖静文在1944年初与徐悲鸿相识,她与蒋碧薇性格迥异,不善交际,偏爱安静,而在徐悲鸿与蒋碧薇感情疏远期间,蒋碧薇与画家张道藩建立了持久的友谊,从他那里获得精神支持。 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徐静斐,自幼显露出艺术天赋,在报考大学时,母亲擅自修改了她的志愿表,但徐静斐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她走出家庭,参与到新时代的建设中。 1953年徐悲鸿逝世后,徐静斐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父亲留下的全部作品和收藏无偿捐赠给国家,这批珍贵遗产包括徐悲鸿各个时期的创作及其精心收藏的古代书画。 两代人的经历折射出特殊年代里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与家庭关系,在艺术追求与家庭责任之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平衡点。 网友们议论纷纷: “蒋碧薇这要价也太狠了,又是画又是现金,简直是想把徐悲鸿掏空啊,那个年代100万可不是小数目。” “感觉徐静斐好可怜,小小年纪就要在父母中间受夹板气,妈嫌她要不来钱,爸那边又确实困难。” “廖静文不容易,年纪轻轻照顾病人,还要面对丈夫前妻和女儿,这关系太难处了。” “徐悲鸿和蒋碧薇真是相爱相杀,当年爱得轰轰烈烈私奔,最后闹成这样,可惜了。” “孙多慈和徐悲鸿那段师生恋要是成了,不知道会不会不一样?不过那时候的压力确实大。” “最佩服的还是徐静斐,最后把那么多价值连城的画都捐了,真是有大格局的人。” “张道藩是不是趁虚而入?感觉蒋碧薇后来也是赌气才找他的吧。” 各位网友,看了徐悲鸿一家的情感纠葛和财产风波,您觉得在感情破裂后,如何处理共同财产和子女关系才是最妥当的方式? 官方信源:徐悲鸿纪念馆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