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可以把国有企业,改成私人企业,改革开放,也可以把集体企业,改成个人拥有,但是国家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是最不应该让个人开发和占有的,水库这种公益性的资源,更是如此。[无辜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不少领域已进入深水区,我们逐渐意识到,像矿产、水利这类战略性资源,尤其是水库等公共设施,必须由国家牢牢掌握,不能随意交给私人资本经营。 拉美一些国家在七八十年代曾把水务交给外资运营,最初看似效率提高,但随后水价飞涨,穷人在灾害面前用不起水,甚至酿成公共危机,这些例子提醒我们,民生资源一旦私有化,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回头看中国改革始终在“市场化”和“公共性”之间找平衡,中小企业改制是个好例子,九十年代末大量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转为民营或股份制,激发了市场活力,如今中小企业贡献了大部分就业和技术创新,政府也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而在农村改革步伐相对缓慢,随着人口外流,“空心村”问题突出,土地闲置严重,“三权分置”政策试图盘活资源,但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仍面临现实阻碍,需要更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支撑。 国企改革同样面临挑战,混合所有制激活了一部分企业,但一些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型企业,仍存在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就是典型案例,未来改革不仅要调整股权,更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让国企从“规模大”转向“活力强”。 总的来看,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成效,是因为在关键领域守住了国家主导的底线,而在竞争性领域则大胆放开,中小企业、农村土地、国企改革都经历过阵痛,但最终换来发展成果,水资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国家掌控不仅关乎效率,更涉及国家安全与社会公平。 网友们议论纷纷: “国企改制和土地流转咱们老百姓支持,但矿产、水资源要是私有化,会不会出现拉美那种水价飞涨、普通人喝不起水的情况?这点国家必须严管!” “中小企业改制确实带来了活力,我们县不少老厂转民营后效益变好了,工人工资也涨了,但公务员‘铁饭碗’问题说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真正推行市场化考核?” “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宅基地、耕地三权分置说了好几年了,我们农民真正关心的还是手里的地能不能流转、能不能入股变成实打实的收入。” “东北国企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厂子半死不活,光搞混合所有制不动真格换机制,恐怕难有起色,建议多学学江浙地区的灵活模式。” “拉美的教训太深刻了!水资源一旦被几家大公司垄断,干旱、灾难来时穷人只能干瞪眼,中国千万别走这条路,水库、饮用水必须牢牢握在国家手里。” “公务员精简说了很多年,但感觉体制内还是人浮于事,真要改革,就得打破编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别老是考试进去就躺平一辈子。”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你会优先推动哪一项改革,农村土地入市、公务员淘汰机制,还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 官方信源: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