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

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一口气,她那时候其实已经不太清醒了,呼吸也不稳了,人躺那儿一动不动,就靠着点余劲儿撑着。 慈禧临终那天,北京天冷得很,仪鸾殿里却压得人喘不过气,光绪帝前一天刚咽气,死因扑朔迷离,几十年权谋缠斗的终局突然降临,慈禧自己也病得不轻,痢疾缠身,肺已经快烂透了,整个人瘦得只剩骨头,呼吸断断续续,几乎没了意识。 宫里人都知道大祸临头,太监们慌了神,李莲英见状,赶紧按着老方子熬了碗王八汤,灌进她嘴里,这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她把最后的政令交代清楚,毕竟这位老太后可不是普通病人,她手里还攥着整个帝国的命门。 果不其然,她靠着最后一口气,硬是撑到发出遗旨:让三岁的溥仪继位,由其父载沣摄政。这套“幼帝+摄政王”的组合,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死前维稳”方案。 慈禧知道自己不在了,朝局一定乱,所以她要把权力交到最可控的一方手里——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娃娃,和一个没有太多政治根基的亲王。 可问题是海龟汤能吊住人,却吊不住一个王朝,慈禧死后清廷像没拧紧螺丝的机器,晃晃悠悠地运转了三年,最终轰然倒塌,1912年溥仪退位,帝制终结。那碗汤,终究只撑到送走了一封遗诏。 慈禧不是没做准备,她临终前安排得滴水不漏,光绪一死她马上定下溥仪继位、载沣摄政,还罕见地写进遗诏“不许后妃干政”、“不得宦官擅权”——这话从她嘴里讲出来,多少有点讽刺。 她自己就是靠宦官起家,靠垂帘听政把皇帝当摆设,现在却反过来立规矩,既像反思,也像自救。 她这么安排,其实是想保住清朝最后一点体面,选一个三岁小孩当皇帝,就是为了让载沣这位“听话”的摄政王能稳住局面,而载沣也确实没什么野心,不爱权谋,也不搞斗争,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他太“稳”了,稳到清朝已经塌了他还在念规矩。 慈禧的统治其实早已埋下危机,她在位时清朝看起来还算完整,但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她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戊戌变法,外面列强步步紧逼,里面改革屡屡夭折。 她靠手腕保住了权力,却保不住国家的根基,光绪帝想改革,她压;有人想建宪,她拖;军费原本该造舰练兵,她拿去修颐和园,慈禧活着的时候,帝国像是个靠补药撑着的病人,一死,病根全爆了出来。 而她临死前留下的这些安排,只是想让老机器多转几圈,却没人去修发动机。 慈禧死得安静,但这个安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哀鸣,她的葬礼极尽奢华,金银堆满地,夜明珠塞进嘴里,场面大得像是在给清朝作最后的体面告别,可民间早已是民不聊生,百姓看着宫里金碧辉煌的送葬队伍,心里只剩冷笑,这种反差,本身就是王朝脱节的见证。 而她死后十几年,更大的讽刺还在后头,1928年军阀孙殿英带兵直奔定东陵,一锹锹挖开慈禧的墓,把陪葬的夜明珠、翡翠西瓜、宝石枕席一扫而空。 她生前守了一辈子的金银财宝,最后被人抬走当赃物,陵墓被盗不只是坟墓的事,更像是清朝最后的尊严也被扒光了。 慈禧的一生,是清朝晚期的缩影:制度僵化,改革受阻,国力空心化,她靠个人权术稳住了半个世纪的统治,却没能为清朝找到转型的出口,她可能真信那碗海龟汤能续命,就像她一直相信,只要掌控住权力,就能掌控住整个国家的命运。 可历史的齿轮不是靠一个人、几道遗诏或者一碗汤就能转向的,慈禧能左右宫廷,却左右不了世界的潮流,清朝在她死后迅速崩塌,并不是偶然,而是迟到的必然。 慈禧那碗汤,终究没能改写历史,一个王朝的终结,不是从某一刻开始,而是从无数次错过开始,她最后的挣扎,是权力者对命运的最后一搏,但也是历史对她的最终判决,从那一口吊命的汤,到溥仪退位的诏书,清朝的终章,早已写定。 参考资料: 解密慈禧太后临终遗言: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凤凰网 2014-08-12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 国学网 2022-07-19

评论列表

永远
永远 1
2025-10-12 10:23
慈禧这个老不死的东西,死有余辜,它让中国人民的国家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