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蔡舒安通讯员俞抒彤
本报讯10月10日,记者来到秀洲区新城街道的秀湖颐养院项目现场,只见从工厂预制好的部件摆放在一旁,“咔哒”一声,金属卡条和螺丝紧密契合,一块墙板已经固定完成。项目于今年5月完成主体结构验收,现在已经全面进入装修阶段。“项目采用装配式装修,大部分构件都在工厂预制完成,直接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比采用传统装修节约工期41%。”项目经理沈卫忠告诉记者,目前整个项目进度已过半,计划明年3月完工交付。
近年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浙江省建设厅近日公布的39个新型建筑工业化典型案例中,嘉兴市统筹推进智能装饰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秀湖颐养院项目、伊和家苑项目等7个案例成功入选,涉及制度建设类1个,项目实施类2个,技术创新类4个。
2022年,嘉兴成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借助集成应用数字化软件、智能化机械和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嘉兴促进建筑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2023年,嘉兴发布《关于推进智能装饰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4方面10条推动装配化装修的具体举措,明确智能装饰产业战略定位,整合装配式装修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智能装饰产业与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构建起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
除了秀湖颐养院项目,浙江省首个AA级钢结构装配式公租房住宅小区——海宁市伊和家苑项目也采用装配式装修,项目装配率高达76%。该项目通过建立专业BIM模型,指导复杂节点施工,优化管线综合排布,协调装饰与水电施工。项目现场的智能施工升降机也格外引人注目,不用人工操作,到达指定楼层后会自动开启,运行效率大大提升。
在建筑业革新与智能建造的浪潮中,嘉兴的建筑业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固守传统没有出路,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主动突围,才能迈向高效、绿色的智能建造新阶段。此次嘉兴入选的4个技术创新类案例,就分别来自4家建筑业企业。
在浙江鸿翔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钢结构智能制造车间,长长的生产线旁只有五六个工人,从切割下料、自动喷粉、烘干,住宅钢结构装配构件的每一个环节都交由机器人操作,生产效率提升了2至3倍。
该企业打造住宅钢结构装配构件智能制造建造平台,选配机器人进行关键工序作业,实现构件全智能流水线加工,还将管理软件与生产系统结合,打通数据流,实时更新生产数据,有效解决装配式住宅构件小、数量多、生产方式效率低的问题。
另一边,锦萧新材料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则将装配式建筑技术拓展到地下结构,研发了GEPS地下预制集成系统,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系统,实现免模少撑,规避现浇地下室外墙拉模埋件带来的渗漏隐患,减少基坑暴露时间,提高施工速度。
在外墙材料上,在装配式装修领域深耕多年的浙江鼎美智装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外墙玻璃铝蜂窝背衬板安装工艺,采用了中空蜂窝式结构,提升隔音隔热能力的同时降低材料的重量和成本;浙江金泽节能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建筑陶瓷薄板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在保温层外紧贴5毫米陶瓷薄板,具备强抗污、抗腐蚀性。现场施工中,采用粘锚工艺、机械固定等方式,减少陶瓷损坏,确保板块接缝的密封性。
推动智能建造发展,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是嘉兴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我们将强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业化项目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模式,突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进一步推动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嘉兴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