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海南自贸港:政策“阳光”滋养创新“雨林”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瑞欣

驱车驶入海南省澄迈县生态软件园,绿树成荫的园区内,现代化办公楼宇鳞次栉比。这里是年营收超2000亿元的数字经济高地,更是观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最生动的窗口。很少有人能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遍布灌木的放牛荒地。

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一场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覆盖经济、社会、人文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琼州大地全面启动。税收优惠、数据跨境流动、教育医疗开放……一系列重磅政策红利加速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数字经济“新引擎”全速启动

海南生态软件园的蜕变,是自贸港政策吸引力的最佳证明。截至2025年,这片规划面积仅数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聚集超过1.5万家企业,其中不乏腾讯、百度、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更令人惊叹的是,2024年,园区营收突破2000亿元,其税收贡献占澄迈县的90%,占全省税收约10%。

“当初选择海南,看中的不仅是阳光沙滩,更是自贸港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一名入驻园区的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他所指的,是海南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方面的探索。

海南的雄心不止于此。园区构建的“场景+基金+政策”产业培育模式,通过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叠加精准的扶持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了从孵化、加速到规模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这意味着,海南的数字经济不仅要“量大”,更要“质优”。

“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成果闪亮

在距离软件园百余公里的洋浦经济开发区,2025年秋季,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简称“海南比科大”)的永久校区正式启用,迎来了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首批本科新生。这所学校的设立,打破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多项纪录——是中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机构,而非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可以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模式完整地移植到海南。”海南比科大副校长郭尚文介绍。该校全面引入德国“实践嵌入式”教学模式,所有专业均实行全英文授课,并同步开设德语必修课。

该校创新性地推行“3+1”双学位模式,学生第三年前往德国合作院校学习,毕业后可同时获得中德两国认可的学位。从大二开始,学生必须完成至少八周的企业实习。

海南比科大的成功落地,是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闪亮成果。截至目前,海南已成功引进18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平台也集聚了众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医疗特区”引领健康革命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来自东北的肺癌患者张先生接受了一种尚未在中国上市的最新靶向药治疗。“去国外治疗费用高昂且手续复杂,在这里,我几乎同步用上了全球最先进的药物,给了我和家人新的希望。”张先生说。

据了解,作为国家特许医疗政策先行区,乐城已成功引进超过460种临床急需的进口药械,累计惠及患者逾11万人次。而比“特许引进”更具革命性的是“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药械在乐城使用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证据用于支持其在中国的注册审批,极大缩短了上市时间。截至目前,已有21款国际创新药械通过这一“政策快车道”加速在中国上市,让更多中国患者受益。

与此同时,一场以数据驱动的智慧医疗革命正在海南全省范围内上演。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名为“一哥”的AI导诊机器人能在平均两分钟内帮助患者完成挂号,准确率超过95%。在智慧病房,每位病床旁都配备了智能显示屏,实时更新患者的诊疗计划、用药信息和检查报告;智能输液监测系统能在液体即将滴完或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是海南擘画的宏大数字健康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