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误导!无偿献血人不少,“预约”≠“没人献” “现在无偿献血的人越来越少了”——近期网络上这类声音频频出现,但作为常关注献血动态的人,必须澄清一个事实:无偿献血者从未减少,所谓“人少”,不过是对献血模式的误解,更是对别有用心言论的误信。 先说说大家最熟悉的全血捐献。无论是街头的献血车,还是血站的固定采血点,只要符合健康条件,基本能实现“随到随献”。每天都有上班族、学生、退休老人主动走进献血点,挽起袖子贡献热血——这些鲜活的场景,是“献血人少”最有力的反驳。全血的采集需求相对稳定,库存也始终保持在满足临床基本需求的水平,根本不存在“没人献”的情况。 再看容易引发误解的成分血捐献。成分血(如血小板)需要提前预约,这并非因为献血者少,而是完全根据医院的临床需求“按需招募” 。和全血不同,成分血的保存时间短(比如血小板仅能保存5天),且不同病症的患者对成分血的种类、数量需求差异极大——比如血液病患者需要血小板,手术患者可能需要凝血因子。血站会根据各大医院的每日用血申请,精准计算所需成分血的量,再联系符合条件的献血者预约捐献,避免采集过剩造成浪费,也确保患者能及时用上新鲜的成分血。这种“按需预约”的模式,是科学管理的体现,和“献血人少”没有半点关系。 网络上那些宣扬“献血人少”的声音,本质是对献血流程的不了解,甚至可能是别有用心的误导。他们无视街头献血车前排起的队伍,忽略成分血献血者定期预约的坚持,用片面的“预约”现象炒作焦虑,背后的目的或许是消解公众对无偿献血的信任,甚至为某些不当言论铺路。 事实上,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临床用血的稳定供应,就是最好的证明。与其被网络传言带偏,不如亲自去献血点看看——那些挽起的袖子、温暖的笑容,才是无偿献血最真实的模样。别让误导性言论模糊了真相,更别让虚假焦虑凉了献血者的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