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关注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韩清丽:多病共治 全心守护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波通讯员侯媛孙林蓁

编者按

在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大河报·豫视频特推出“医路专注”专栏,共同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在分科日益精细的现代医学中,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韩清丽,却是“多病共治”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她以整体观念破解多种慢性病交织的诊疗难题,用全科的视角和全心的守护,成为众多患者信赖的健康“总指挥”。

打破专科壁垒实现多病共治

“患者是一个整体。高血压、糖尿病等共病患者若拆分诊疗,易陷入用药重叠、治疗矛盾的困境。共病治疗的核心是避免治疗相互干扰,并最大限度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韩清丽主任一语道出了共病管理的精髓。

为此,她依托“老年共病综合评估与一体化管理”“基于MDT共病治疗决策支持”和“精准用药管理与药物重整”的技术,推行“全科-专科联动共管”模式,为患者制定整合式的治疗方案,协调不同专科的医嘱,简化用药,提升患者的整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这一模式自2020开展以来,已服务超过2000余名共病患者。参与管理的患者平均用药种类减少1.8种,用药次数减少2.0次,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下降35%,患者治疗满意度高达99%,非计划再入院率显著降低。

82岁的陈奶奶曾因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和轻度焦虑,每日服用15种药,头晕乏力、全身水肿频发。韩清丽团队联合内分泌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评估后,将用药精简至7种,调整服药时间,同步辅以饮食指导与心理疏导,仅1个月便让陈奶奶症状全消。

高龄重症救治多次化险为夷

凭借其在心血管专业及重症专业多年工作经历,韩清丽带领团队在老年重症救治及多脏器功能障碍诊治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好转出院患者重症占比达20%以上,老年共病患者占比80%以上。

94岁的金奶奶3年前因急性肺栓塞、心衰、呼衰、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在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治疗后转入全科医学科,经韩清丽团队综合治疗后出院。出院时金奶奶和她的儿女们含着眼泪说,“您是我的救命恩人”。

后来,金奶奶因突发呼吸困难入当地CCU,却坚定要求转院找韩清丽,跨越200公里的托付与信任让韩清丽倍感责任重大,据悉,老人是胆道梗阻引发化脓性胆囊炎、脓毒血症,进而诱发心衰、呼衰。她迅速牵头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金奶奶康复出院后,家属特意从百公里外赶来,用感谢信表达谢意。

传授整体观念培育全科力量

“共病管理,是全科医生未来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韩清丽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跳出单病种思维的桎梏。她采用“共病病历剖析”教学法,选取典型病例,让学生分别从不同专科角度分析,最后再引导整合,找出最佳管理路径。同时,她反复强调“全景式问诊”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主动询问患者:“除了这处不适,您还有其他不舒服吗?正在服用哪些药物?”

“韩老师教会我们的不是处理一个部位的疾病,而是从医学健康的角度真正照顾好老人”,如今已是社区医院业务骨干的赵医生深有感触,“她让我们理解,有时停用一种不必要的药,比加一种新药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三年间,韩清丽已培养出100余名熟练掌握共病管理理念的规培生。这些年轻人如同播撒在基层的“火种”,扎根社区、贴近患者,成为守护老年共病群体健康的第一道坚实防线。

温情融入诊疗真心换取信赖

“同事是家人,患者是朋友”是全科医学科的“家文化”核心,也是韩清丽凝聚团队战斗力的秘诀。每逢春节,科室都会精心准备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让留守病房的患者与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倍感温暖。科室的储物柜里,整齐叠放着患者及家属送来的感谢信,墙上则挂满了表达谢意的锦旗。一位患者家属在信中写道:“感谢你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带来家的温暖。你们不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我们的亲人。”这种医患之间真挚的情感,是全科医学科最宝贵的财富。

以仁心化解病痛,用专业培育新人,韩清丽在全科医学领域步履不停。她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要构建更智能的共病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为更多医生提供精准的整合治疗建议。”这份追求,将让“多病共治”的理念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