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孔德淇
去医院抢面包,大家听说过吗?随着“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平台走红,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面包也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天津中医院茯苓包被“黄牛”加价40元,成都川派花椒司康价格翻倍仍“秒空”,扬州中医院的数千个药膳面包在上市首日一小时内售罄,医院门店成了网红打卡点,甚至催生出“加50元跨省代购”的灰色产业链。
中式风潮席卷消费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从汉服出圈到国潮美妆热销,从老字号焕新到中式餐饮升级,“中国风”已从小众审美变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式面包将茯苓、山药等药食同源食材融入面团,让传统养生理念走进日常饮食,既满足味蕾又传递文化,这种创新值得肯定。但当医院面包被捧上“养生神坛”,排队热度盖过对健康本身的思考,这股潮流便难免跑偏。
医院面包店的“网红化”,透着对专业的误读。年轻人涌向医院门店,潜意识里多是认定“医院出品=健康靠谱”,可真相并非如此。中药讲究辨证施治,每种食材的偏性不同,每个人的体质更是千差万别。脾胃虚寒者忌凉性食材,易上火体质需避温补成分,没有哪种配方能包治百病,更没有哪种面包能对症养生。北京某三甲医院中医科医生直言,商家做好专业性与适配度“很难”。现实中,不少药膳面包、中药奶茶的药材含量微乎其微,所谓“养生功效”多是营销话术。将其奉为“养生神药”,实质是对中医药专业性的简化,也是对健康需求的盲目追捧。
更值得警惕的是,“养生热”背后的“焦虑营销”。当下年轻人一边熬夜加班,一边靠“朋克养生”自我安慰:喝奶茶加枸杞,吃火锅配凉茶,如今又多了“啃医院面包补身体”。商家精准抓住这种焦虑,给普通食品贴上“中医药”“养生”标签,就能轻松抬高身价、吸引流量。可这种“仪式感养生”,除了掏空钱包,很难给健康带来实际益处。有网友调侃:“排队两小时买的药膳面包,不如早睡一小时管用。”当养生变成“花钱买心安”,健康需求沦为消费符号,我们离真正的健康生活,反而越来越远。
理性看待“新中式养生”,需要厘清三个边界:其一,文化认同不等于“功效迷信”。为中式设计买单、为传统味道驻足,无可厚非,但不必轻信吃面包能养生的噱头;其二,食品不能替代药品。药食同源食材可调节身体状态,却无法治疗疾病,真有健康问题,还需遵医嘱,而非依赖网红食品;其三,跟风打卡不如科学自律。养生的核心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这些“笨办法”比任何网红产品都管用。
中式面包的走红,本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好契机。若商家能少些噱头、多些真诚,在食材搭配上更讲究科学,在宣传时不夸大功效;若消费者能少些盲目、多些理性,把“打卡”变成对文化的欣赏,把“养生”落在健康习惯上,“新中式养生”才能真正走得远、走得实。
说到底,我们追求的“养生”是身体的舒适与健康,不是朋友圈的点赞与炫耀;热爱的“中式”是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不是营销的噱头与套路。别让医院面包的网红光环遮住健康生活的本质,别让“新中式养生”热潮异化成虚无的消费狂欢。这才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个体健康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