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典籍的“东传”与“回流”,天一阁藏书楼对话日本金泽文库

潮新闻通讯员王旭记者应磊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与日本金泽文库进行了云端对话主办方供图

在东亚文明交流的历史长卷中,书籍始终是传承智慧、沟通文化的重要桥梁。10月10日,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与日本金泽文库进行了云端对话。天一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刘云、馆员赵旭腾与金泽文库的文艺员贯井裕惠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围绕天一阁与金泽文库的历史渊源、藏书特色及保护利用等话题展开了探讨,共同表达了对中日藏书文化交流的美好期许。

日本镰仓时代的金泽文库与中国明代的天一阁,尽管相隔沧海、历时数百载,却共同描绘出文明互鉴的生动图景。据金泽文库文艺员贯井裕惠女士介绍,金泽文库作为金泽北条氏的“私人图书馆”,不仅汇聚了镰仓时代“知识的精华”,更是武家政权吸收与传承汉文化的关键见证。

初代家主北条实时热衷于汉籍搜集,其藏书涵盖《群书治要》《春秋经传集解》等经典,并非仅作收藏赏玩,而是基于幕府高官的见识与学术追求。实时还曾抄写、收集并喜爱阅读《文选》的注释书《文选集注》及《白氏文集》。历代家主如北条显时、金泽贞显等延续这一传统。贯井女士提到,显时酷爱读书,他还喜好“文花风月(庄老孔儒)”,虽然与显时的直接关系尚不明确,但现存有宋版《南华真经注疏》。贞显更在京都广泛搜集公家善本,重建并扩充文库,使其成为融合武家与公家文化的“知识精华”。金泽文库并非封闭的收藏机构,其书籍曾在镰仓武士阶层及家族间广泛传阅,并与“长井洒扫文库”等机构形成了一张活跃的“知识网络”。

主办方供图

在东海之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天一阁藏书楼,不仅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更是中华文明守护者的象征。天一阁博物院馆员赵旭腾介绍了天一阁藏古籍特点和珍贵古籍,先后讲述了天一阁原藏书的概况、天一阁博物院藏书概况,以及天一阁文献的利用方式。天一阁原藏明代方志、科举录、政书、文集等文献,不仅体系完备,更多为海内孤本。其中还有不少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记,例如《洪武四年登科录》中记载的高丽进士金涛,以及《弘治十二年会试录》中留名的王阳明,其阳明心学助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共融。

日本是汉文化圈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金泽文库本中所藏的汉籍,许多正是从中国传入的珍贵文本。而天一阁所藏和刻本,又是中国典籍在日本被接受、阐释并回流中国的实物见证。据天一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刘云介绍,天一阁目前藏有各类“和刻本”180多种,以距今300多年的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翻印、刊刻出版的书籍为主。

天一阁藏和刻本种类分为“和刻汉籍”和“汉字和刻(和书)”。和刻汉籍,即翻刻、重刻中国古代典籍,涵盖经史子集,四部皆备。代表性地藏有日本安政五年鹿儿岛藩的刻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对日本有借鉴意义的史部文献《通鉴纪事本末》《瀛环志略》等,天一阁藏和刻本儒家类文献如天明七年刊《群书治要》,以及在日本影响深远的李攀龙《唐诗选》等。这些书籍多数来自宁波本地藏书家捐赠,不仅版本珍贵,更见证了中国典籍东传日本、并经校勘翻刻后回传中国的文化循环历程。

汉字和刻,可理解为用汉文字语言书写且在日本刊刻的书籍,天一阁藏此类书籍的种类也很丰富。一种是日本人整理研究中国文献的著作,如《论语古训》等。值得一提的是《毛诗品物图考》一书,给中国的《诗经》加上了图谱,后传入中国,影响较为深远。另一种是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而编撰的西方历史著作传入中国,如《西洋史》《万国史纲目》等,成为中国了解西方历史的一个途径。另一种是日本人撰写的小说类,也陆续传入中国。

接下来,天一阁还将继续推出TianyiTalk系列节目,不断探索中国故事的现代表达方式,让沉淀于纸页的智慧“活”起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走”出去,跨越时空、叩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