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蒋小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对于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增强乡村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兼顾教育性、职业性的教育形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因此,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优质文化传承主体并积极对接文化产业需求,拓宽乡村文化产业链,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全面支持。

重塑职业教育理念,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摒弃传统职业培训理念,将乡村文化转化为系统知识体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念支撑。从价值认知层面而言,深度探究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取向等内容,通过系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化表面认知过渡到文化内涵认知;从情感层面而言,可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庆、民俗展演,通过文化体验、情境教学等方式,唤醒乡村文化主体的价值认同及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从实践教学层面,将乡村文化渗透专业课程体系,训练学生通过自身的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兼具乡土创新的综合型人才。

引入文化创新理念。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乡村文化与新媒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的融合方式,将相关内容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体系。例如,打造“乡土文化数媒化保存及传播”“短视频与乡土文化传播”“AR/VR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新技术手段、多元化传播创新乡土文化形式和扩大乡土文化传播能力;建立乡村文化数字云平台,如乡村数字档案馆、乡村数字生态博物馆、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数字农家书屋等,将传统手工艺、服饰器具、古建遗存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打破时空传播限制,增强乡村文化可视化传播。

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培育乡村文化主体

完善乡村文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感受风土人情,了解农民文化诉求并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其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融入乡村文旅策划与民俗讲解内容;在设计类专业中引入乡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创新项目,不仅能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更能引导其树立服务乡村、扎根基层的职业理想。

组织下乡活动。围绕农业发展问题,定期组织农技培训或农业科普活动;宣传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坚定理想信念;以宣传页、入户宣传等方式普及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开展科研活动。职业教育机构可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企业等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形成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多方参与的科研机制,聚焦乡村文化振兴需求,共同开展乡村文化资源调查、传统工艺复兴、文化品牌打造等课题研究,在项目合作中提炼乡村文化资源,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提升乡村文化价值

激活传统文化生机,培育文明乡风。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宣讲、新风倡导、陋习改变等活动,通过戏曲进村、书画展览、传统节庆复兴等形式,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乡村文化接班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设非遗传承、民间工艺、乡土文创等课程,由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者等参与授课,为乡村文化传承培养接班人;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强化对乡村本土青年人才的培育,对外引进文创设计、运营管理、数字传播等高层次人才,并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支持等留住人才,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深化校地合作,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延长文化产业链。例如,学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特色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借助本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文化路线图,开展研学旅行、民宿经营、民俗展演、特色景观等内容的文化体验;通过新媒体直播、抖音短视频等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以乡村旅游带动特色食品、餐饮、酒店住宿、手工艺品制作等相关产业,从而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提升责任意识,制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明确职业院校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在财政方面,建立乡村振兴文化专项基金,对职业院校开展下乡服务活动、开展乡村文化特色课程、开设乡村文化研学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财力投入。

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要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动态反馈机制,组建涵盖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乡村企业、学术研究领域的专业评估团队,定期对职业院校的服务行为与成效开展绩效评价,并通过座谈、问卷、数字化平台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

打造文化振兴共同体。着力搭建“政府牵头、学校主导、企业加盟、乡村主体”的多元共治机制,如组建区域范围内乡村振兴文化联盟,定期召开协调会,共同制定年度工作任务清单、目标计划清单;搭建乡村文化资源库、乡村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将学校师资、课程、技术服务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人力资源需求、产业发展基础有效对接,实现整体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