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C919自从2023年5月正式投入民用航空领域,短短两年间已载客超过一百万人,航线密密麻麻串联起全国十几个大城市,还顺利通航香港。尽管暂时无法飞入欧美领空,但靠着国内庞大的航线需求,这款国产大飞机早已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样子货”。 适航证到底有多重要。简单说,适航证是航空管理机构对飞机安全性的 “官方盖章”,证明这架飞机在设计、制造、性能上符合飞行安全标准。 全球最有分量的就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证,因为这两个地区的航空市场最成熟,标准也被大多数国家认可。 要是 C919 拿不到这两张证,直接后果就是没法进入欧美市场 —— 航空公司就算想买,也不能用它执飞往返欧美的航线,更没法在欧美境内的机场起降。要知道,全球民航市场里,欧美航线的客流量和利润占比都很高,少了这块市场,C919 的国际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国际买家看飞机,首先就看有没有 FAA 和 EASA 的适航证。不是说咱们自己的适航证(中国民航局的 CAAC 适航证)不靠谱,而是长期以来,全球航空业形成了 “欧美标准即行业标准” 的惯性。 比如中东的航空公司、东南亚的航司,在采购飞机时,都会把 “是否获得 FAA/EASA 适航证” 当成重要参考,甚至是硬性要求。他们觉得,连最挑剔的欧美机构都认可了,飞机的安全性、可靠性肯定有保障,心里才踏实。 这种 “心理安全感” 很影响决策 —— 同样一架飞机,有欧美适航证的话,不仅能卖更高的价格,还能更快获得市场信任;要是没有,就算性能再好,买家也会犹豫:“万一后续维护、零部件供应出问题,欧美那边不认可,会不会影响运营?” 就拿波音来说,它能稳坐全球民航巨头的位置,除了技术积累,FAA 的适航证也是重要加持。哪怕之前波音 737 MAX 出过严重安全事故,FAA 暂停过它的适航证,但后来恢复认证后,不少国际航司还是愿意继续采购 —— 因为在很多买家心里,“FAA 认证” 依然是安全的 “定心丸”。 反观 C919,虽然已经拿到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在国内航线运营得不错,但要想真正 “干不掉” 波音,就得进入欧美主导的国际市场,而这一步,绕不开 FAA 和 EASA 的适航证。 当然,拿证的难度也不小。FAA 和 EASA 的适航认证,可不是简单地 “检查飞机”,而是要对整个研发、生产链条进行审核。从飞机的设计图纸、材料选择,到零部件供应商的资质、生产线的质量控制,都得符合他们的标准。 而且过程中还有不少 “隐性门槛”,比如有些测试标准会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认证周期可能长达数年,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配合。之前中国的 ARJ21 支线飞机,从申请 FAA 适航证到完成部分测试,就花了近 10 年时间,至今还没拿到最终认证,可见难度之大。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C919 其实早就开始布局欧美适航证的申请了。2017 年 C919 首飞后,中国商飞就和 EASA 签订了适航合作协议,启动了 EASA 适航证的认证流程;2023 年,C919 还在欧洲完成了专项飞行测试,向 EASA 展示了飞机的性能。 虽然目前还没到最终拿证的阶段,但至少在按部就班推进。而且咱们也在拓展 “非欧美市场”,比如在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区。 不少国家认可中国民航局的 CAAC 适航证,C919 已经和老挝航空、尼泊尔航空等签订了意向订单,先在这些市场积累运营经验,再反过来推动欧美市场的认可,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全球民航市场的格局也在慢慢变。随着中国航空市场的不断扩大(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未来可能会超过美国),CAAC 适航证的国际认可度也在提升。 比如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已经和中国签订了适航证互认协议,C919 拿着 CAAC 适航证就能在这些国家飞行。要是后续有更多国家加入互认阵营,就算短期内拿不到欧美适航证,C919 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慢慢缩小和波音的差距。 正如当年空客在波音的打压下依然能够崛起,成为民航客机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只要C919能持续实现安全运营、稳步突破技术瓶颈,就像一位坚韧不拔的战士,不断克服困难,迟早会在全球民航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信源:新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