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返程高峰刚过,一条“晚8秒下高速被收500元”的新闻冲上热搜。四川男子陈先生从宜昌自驾回成都,本想卡着高速免费截止时间冲出收费站,结果导航显示“已过零点”的提示音刚响,收费杆就“咔嗒”落下。就这8秒的差距,让他多掏了500多块过路费。当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发视频吐槽:“这钱够半个月油费,或者全家一周的菜钱了。”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心疼:“我上次卡点失败,就晚1分钟,被收了全程费用,气得在收费站理论了半小时。”也有人吐槽:“总有人觉得‘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可收费站的系统不会等人啊。”更扎心的是,像陈先生这样的“卡点族”不在少数——有人提前下高速再重上,有人全程紧盯导航倒计时,甚至有人为了省这几百块,在高速上开“生死时速”。 但换个角度想,这500块真的是“冤枉钱”吗?节假日高速免费本就是福利,不是义务。政策明确规定“免费时段以出口时间为准”,就像超市打折促销,过了时间点就得原价买。陈先生的遭遇确实让人心疼,可换个场景:如果因为卡点失败在隧道里急刹、变道,引发连环追尾,这500块够赔吗?安全和时间,到底哪个更值钱? 其实网友早有“民间智慧”:有人建议“免费时间延长到次日6点”,减少扎堆;也有人提议“按行驶里程发免费券”,让车主自己选时间。交通运输部之前回应过:“涉及2亿车主,调整需慎重。”但至少说明,规则不是不能改,关键是要找到“便民”和“有序”的平衡点。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卡点失败的情况吗?是咬牙交钱,还是冒险冲刺? (案例来源:新浪微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