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听完驻华大使汇报,基本认定中国短期内不会恢复购买美农产品,说到底,问题卡在美国先加的那道高关税上。 特朗普当年打的那场贸易战,直接让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恶化,很多美国的农民都深受其害,尤其是大豆这一块。中国当时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市场份额几乎占据了一半。 此刻的美国中西部,大豆田里正一片忙碌,收割机轰鸣着收割新一季的作物,金黄的豆粒源源不断涌入拖车。可与丰收景象形成刺眼对比的是,农场的仓库早就被去年的旧豆堆到了屋顶,连露天货场都用防水布盖满了小山似的豆垛。 艾奥瓦州的农场主汤姆最近干了件让人心酸的事,他把仓库角落发霉的大豆倒进粉碎机,直接埋进了自家田里,嘴里念叨着 “堆着占地方还发霉,不如当肥料给新庄稼添点营养”。这不是个例,附近几个农场都有类似的举动,毕竟大豆价格跌得厉害,运费比售价还高,运去粮站都没人收。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占据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五分之一的国家,如今连一艘发往中国的大豆货轮订单都拿不到。要知道,几年前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能超过 3000 万吨,中西部的豆农靠着稳定的中国订单,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不少人还扩大了种植面积,更新了农机设备。 但这一切从美国加征关税开始变了味,2025 年美方以 “经济对等” 为名,把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平均税率提到了 20% 到 25%,还把之前的豁免商品全拉进了加税清单,直接抹去了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 中国的反应很直接,不仅恢复了对美农产品的反制关税,还暂停了部分美国农企的进口许可证。更关键的是,中国的采购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向了其他国家。巴西很快接了班,靠着更灵活的价格和稳定的供应,彻底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豆进口来源国。 现在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超过 60%,阿根廷、乌拉圭的玉米也趁机抢占了市场,甚至俄罗斯的大豆进口量都在逐年攀升。这些国家没有附加政治条件,价格还比加税后的美国大豆便宜不少,企业自然愿意选更划算的合作方。 美国大豆协会早就急坏了,主席拉格兰在 9 月的声明里直言,得赶紧和中国谈,优先确保大豆协议落地。可问题是,美方一边喊着让中国恢复采购,一边又不愿撤销不合理的关税,这种 “既要又要” 的态度根本没法推进谈判。 国会里的农业州议员们也坐不住了,他们专门找驻华大使珀杜对质,得到的只有 “短期内无望” 的答复,不少人开始公开批评联邦政府的贸易政策,觉得是政客们的博弈坑了农民。 更让豆农绝望的是,政府承诺的补贴也没了下文。白宫原本计划拨 120 亿到 130 亿美元救助农民,可因为政府停摆,补贴计划直接被推迟,连个具体时间表都没有。 为了维持生计,很多农民只能卖设备度日,艾奥瓦州一家拖拉机公司的拍卖会上,待售的农机数量比去年多了 30%,其中不少是只用了一两年的新设备。有豆农无奈地说,这是他这辈子遇到的最糟处境,种出了丰收的庄稼,却找不到买家,连维持下一季种植的本钱都快凑不齐了。 现在新一季大豆还在收割,仓库已经没地方放了。美国农业部不得不启动应急存储计划,征用了不少闲置的仓库和集装箱,但这终究是临时办法。 大豆协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给国会打电话,游说撤销关税,可在大选年的政治氛围下,没人愿意在对华议题上显得 “软弱”,政策调整陷入了僵局。田里的大豆还在生长,可豆农们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他们最清楚,要让中国订单回来,关键还是得先把那道高关税壁垒拆掉。 随着美国即将出台的农业救助计划细节公布,以及全球粮食生产布局的持续调整,农产品贸易的地图正在重新绘制,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决策与市场力量的博弈将继续上演,而大豆作为这场变革的象征物,其旅程还远未结束。 信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