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白衣为桥连山海——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半世纪情谊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文/袁全)1975年9月,34岁的上海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张柏根与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机场告别,没说上几句话,孩子们已泪眼婆娑。随后,他与11名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队员在机场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黑白照片一路跟随着他,开启了一段绵延半个世纪的跨国情缘。

50年弹指一挥间,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累计派出197批2025人次,诊治患者近670万人次。从地中海沿岸到撒哈拉边缘,一代代中国白衣使者用听诊器测量着友谊的深度,用手术刀镌刻下中摩友谊的年轮。

拓荒:塞达特的日与夜

1975年的摩洛哥塞达特省,干燥的风卷起漫天黄沙。张柏根至今仍清晰记得初抵哈桑二世医院时的情景:“手术室设在简易棚屋里,停电是家常便饭。最让人揪心的是药品匮乏,很多国内常见的药物在那里都稀缺。”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在中国医疗队到岗一周后,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悄然离开,将全部医疗重担抛给了这支初来乍到的队伍。

“我们立即陷入白天门诊、夜间急诊的连轴转状态。”张柏根回忆道,“那三个月,我们像是参加了一场没有预告的马拉松。”小到划伤、大到开刀,但凡有任何情况,都是中国医生上。

“那段日子特别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但回头看来,人没有压力是不行的,我们开了个好头,磨炼了意志,得到了当地人信任,最终都挺了过来。”张柏根说。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医疗队的业余生活极其单调。唯一的慰藉是每周通过大使馆往家乡寄信。“每封信都写得密密麻麻,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张柏根说,“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2001年,马良翰第一次踏上摩洛哥的土地。这名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的医生不会想到,这片土地将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此后的14年间,他先后七次奔赴摩洛哥。

“作为中国医生,在异国他乡看到需要救治的病人,能竭尽所学帮助他们祛除病痛,挽救生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马良翰说。

一根银针、几个穴位,便能为当地民众缓解腰腿疼痛。在摩洛哥,针灸的神奇魅力很快就传开了,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感受这神奇的东方医术。

马良翰还记得为摩洛哥国防部长治疗的经历。“部长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卧病在床,经过几次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病情显著好转,能够自主活动。”中国传统医学“针到病除”的魅力,让部长啧啧称奇。

在摩洛哥的日子里,马良翰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文化的传播者。“我用针灸向摩洛哥民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我的治疗和讲述,许多摩洛哥人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有人开始学中文,希望有机会去中国看看。”马良翰说。

传承:两代人的接力

“儿子,这是妈妈以前去过的地方。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是张圣琴医生在儿子丁浩赴摩洛哥参加援外医疗送行时说的一句话。

张圣琴于1988年参加援外医疗工作,当时儿子丁浩17岁,第二年将考大学。一名同去摩洛哥的队员向她开玩笑说:“你儿子马上要考大学,很可能会考上医学院,今后也可能踏上你走过的路。”

没想到,预言成真。1989年,丁浩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5年后成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2008年,他赴摩洛哥参加援外医疗工作。在援摩的两年时间里,他像母亲一样恪守职责,受到当地人赞扬。

“在摩洛哥做了几百台骨科手术之后,我终于明白母亲当年的付出和收获。”丁浩说。

两代人的医疗援助见证了中摩医疗合作的深化。在张圣琴那一代,医疗条件简陋,常常需要克服设备不足的困难。到了丁浩这一代,已经能用上更先进的医疗技术,继续为当地患者服务。

摩妮亚的故事是中摩友谊开出的绚丽之花。这名精通阿拉伯语、汉语和法语的摩洛哥女医生,正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她与中国医疗队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那时我母亲的左臂严重烫伤,正好遇到在阿加迪尔工作的上海瑞金医院烧伤科医生。”摩妮亚回忆道,“是中国医生治愈了母亲的烫伤。”这段经历在她心中埋下到中国学医的种子。

在哈桑二世医院培训期间,她被特意安排与上海援摩医生、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妇产科的姚立群搭档。“姚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也能用语言优势帮助她与患者沟通。”在摩洛哥的医疗现场,摩妮亚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

如今,摩妮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中非合作论坛,继续为两国医疗交流贡献力量。“我要把在中国学到的先进医学知识带回家乡,同时帮助更多摩洛哥学生了解中国、走进中国。”

新篇:推动合作更加深入

50年风雨兼程,中国援摩医疗事业实现了从“输血式”援助到“造血式”合作的深刻转型。数据显示,50年来,中国援摩医疗队累计实施手术20余万台,培训摩方医务人员5000余人次。

在今年9月举行的援摩50周年主题活动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章雄宣布,中摩双方已达成五项新的合作共识:成立“中摩卫生合作项目——中医合作中心”、定期开展“光明行项目”、持续推进本格里“先天性听力障碍筛查合作项目”、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拓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新领域合作。

摩洛哥卫生与社会保障部规财司司长贝尔马达尼表示,中国医疗队不仅带来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传授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大量摩洛哥医务人员,对摩洛哥医疗机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一段医疗合作的历史,更是一部充满无私与奉献精神的友谊篇章。”贝尔马达尼说。

如今,第198批援摩医疗队临行在即,他们当中既有掌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年轻专家,也有像丁浩这样的“医二代”。他们带往摩洛哥的不仅有更先进的医疗设备,还有半个世纪积累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