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黄能)“这个案子很简单,您放心交给我,包赢的。”“多年经验律师带队,全过程无需您操心。”如今,有人选择在网上找律师打官司,这些“律师”靠谱吗?10月9日,记者从湖南高院了解到一起相关案件,当事人因轻信网络“律师”上当受骗。
案例:为8000元的案子白花了4000元
衡阳祁东的李先生有一笔8000元的租金一直未能收到,多次催收无果,于是,李先生想通过诉讼的方式要回这笔租金。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咨询相关法律内容,最终找到了某“网络律师”,对方承诺包立案诉讼、包拿到钱,李先生信以为真,随即支付了1000元服务费。随后,网络“律师”为李先生撰写了简单民事诉状后,又以承诺为其查询欠款人资产并进行保全为由,向李先生收取服务费3000元。
当地法院在立案审查阶段发现,并不存在相关保全案件,且李先生提交的诉状、欠条等立案材料,既无所谓“律师”的授权委托材料,也无法律服务费用合同及发票等。李先生再次联系“律师”求证时,对方已联系不上,就这样,李先生为8000元的案子白白花费了4000元,还要自己完成整个诉讼流程。
据了解,这种“虚假式”承诺、“糊弄式”服务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互联网上的假律师,往往选择简易纠纷维权当事人作为目标,利用当事人法律知识薄弱、急于解决纠纷等心理,为当事人“画大饼”,引导维权当事人走进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有的“网络律师”在收取高额代理费后,仅代当事人在网上提交立案材料,并没有提交任何代理资质,还有的是仅简单准备立案材料交由当事人自行立案,更有甚者在收取当事人的代理费后直接失联,当事人蒙受损失而投诉无门,纠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提醒:务必核实律师执业证书
法官提醒,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咨询方便、快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法律从业者入驻网络平台,为用户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鱼目混珠之辈,他们通过虚假宣传、夸大承诺、仅提供简单服务等方式,向用户收取高额费用、索要敏感信息,给群众财产及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因此,广大群众在寻求法律服务和帮助时一定要擦亮双眼,注意以下事项:务必核实对方是否持有有效律师执业证书,确认需要对方代理诉讼时,需签订正式法律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对“包打赢”“零风险”等夸大承诺保持警惕,法律服务没有且不能进行“绝对胜诉”的保证;切勿轻信网络上“无需出庭”“法律服务费由对方承担”等话术,盲目支出高额服务费。
若遇纠纷,可以通过合法、正规渠道寻求帮助:选择专业可靠的法律咨询机构或律师,司法部“中国法律服务网”可查询正规律所和律师,各地司法局的公共法律援助中心可提供免费咨询,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可提供诉讼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