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给中国送上大礼,特朗普想不到,莫迪知道:中印之间不能再拖。据澎湃新闻发布的消息显示,美国近日对印度负责运营的伊朗巴哈尔港出台了制裁措施。根据美方出台的文件,参与这个港口建设和运营的相关机构和个人都会受到美国的惩罚,这相当于是给了莫迪当头一棒。 先得说清楚巴哈尔港到底有多重要,印度为啥拼了命要运营它。这个港口坐落在伊朗东南部的阿曼湾沿岸,距离霍尔木兹海峡只有不到 100 公里,是波斯湾石油运往南亚、东南亚的关键节点。 印度从 2016 年就盯上了它,前后砸了 8 亿美元搞建设,还派了本国最大的港口运营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港信托公司(JNPT)负责日常运营。 巴哈尔港可不是普通的货运港:一方面,印度 70% 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从巴哈尔港上岸再通过陆路转运到印度,比绕马六甲海峡能省 12 天时间,运输成本直接降了 25%。 另一方面,印度想通过这个港口辐射中亚市场,之前还计划修一条从巴哈尔港到阿富汗的铁路,打通 “南亚 - 中亚” 贸易通道,实现自己的 “东进西出” 战略。 可美国这一制裁,等于直接掐断了印度的算盘,根据美方文件,只要参与巴哈尔港建设、运营的印度机构或个人,都不能用美元结算,还会被禁止与美国企业合作,连海外资产都可能被冻结。 美国的制裁对印度来说,简直是 “当头一棒”。印度参与巴哈尔港的机构不止 JNPT 一家,还有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印度国家银行等 20 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美国都有业务往来,ONGC 在美国有页岩油项目,印度国家银行在纽约有分行,一旦被制裁,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更头疼的是石油运输,印度之前通过巴哈尔港每年进口 1500 万吨伊朗原油,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 8%,现在制裁落地,印度要么放弃这笔低价原油,要么就得找其他方式绕开制裁,可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 莫迪政府一开始还想跟美国讨价还价,派外长苏杰生去华盛顿沟通,结果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直接放话 “制裁没有例外”。 就在印度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成了潜在的 “破局者”,中国和伊朗早就有深度合作,2021 年就签了为期 25 年的 “中伊全面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帮伊朗升级港口基础设施。 中国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SIPG)在全球运营着 50 多个港口,既有资金又有技术,之前还帮巴基斯坦运营过瓜达尔港,对中东、南亚的港口运营模式熟门熟路。中国有独立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不用依赖美元结算,就算参与巴哈尔港运营,也不怕美国制裁。 印度现在要是想保住巴哈尔港的权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拉中国入伙,这样既能绕开美国制裁,又能保住自己的战略利益。 莫迪心里很清楚,中印之间的合作不能再拖了。之前中印在边境问题上有过摩擦,经贸合作也时好时坏,2024 年中印贸易额虽然达到 1300 亿美元,但印度一直对中国企业抱有戒心,还搞过 “去中国化” 的供应链调整。 可现在美国的制裁逼得印度不得不低头,巴哈尔港要是停摆,印度的石油安全和中亚贸易都会受重创,而中国是唯一能提供实际帮助的大国。 其实从 2025 年初开始,莫迪政府就悄悄释放友好信号:先是恢复了中国光伏组件的进口,又邀请中国企业参与印度的高铁项目,这次巴哈尔港被制裁,更是给了印度一个主动找中国合作的理由。 有印度官员私下透露,“现在不是跟中国较劲的时候,先解决制裁问题,再谈其他的”,这话里的务实态度很明显。 中国这边也有合作的动力。巴哈尔港和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高度契合,从巴哈尔港出发,通过中伊铁路、中吉乌铁路,能把中东的石油、中亚的矿产直接运到中国西部,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能源运输通道。 而且中印要是能在巴哈尔港合作,还能缓解边境的紧张局势,推动双方在经贸、气候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也提到,“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各国开展基础设施合作”,这话虽然没明说,但明眼人都知道是给印度留了余地。 美国的制裁反而成了中印关系的 “催化剂”。特朗普之前一直想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可这次制裁直接伤了印度的核心利益,让印度看清了 “美国盟友” 的不靠谱。 莫迪政府现在面临的选择很明确:要么硬扛美国制裁,看着巴哈尔港烂在手里;要么放下对中国的戒心,通过合作保住自己的战略利益。从目前的情况看,印度已经开始行动,印度商工部最近组团访问中国,重点谈的就是能源和港口合作,双方还就用人民币结算原油贸易达成了初步共识。 特朗普可能到现在都没明白,自己的制裁反而帮了中国。原本中印之间还有不少疙瘩,现在因为巴哈尔港的共同利益,双方有了坐下来谈的契机。 对莫迪来说,这不是 “服软”,而是务实的选择;对中国来说,这不仅能拓展 “一带一路” 的合作空间,还能改善与印度的关系,算是意外之喜。 信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