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法治日报|沉睡资产变身发展新引擎

漫步海河畔,一砖一瓦皆见证光阴流转,承载着岁月温情。和平区是天津中心城区,这里既有闻名遐迩的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又有劝业场、利顺德等各式特色建筑。

曾几何时,这些建筑历经风吹雨打变得“锈迹斑斑”。和平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让津派文化更鲜活、更具生命力。

作为审判机关,和平区人民法院秉持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一件事”思路,调、审、执同向发力,助推城市盘活存量资产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重点项目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和平区法院院长赵文艳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近年来,该院以系统化的司法举措、全链条的司法服务和硬碰硬的司法担当,助力打通项目建设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有效助推承载天津百年城市记忆的老字号、近代工业遗产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

守护金字招牌

劝业场作为天津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文化商业地标,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乡情,其改造盘活意义非凡。

2024年项目即将开工,但尚有部分商户未搬离场地。无奈之下,天津劝业场百货(集团)有限公司诉至和平区法院,请求确认与场内商户租赁合同解除。

与此同时,劝业场因前期拖欠履约押金、装修款等被诉,相关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其名下房产、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

怎么办?因案件涉及老字号盘活重点项目,合议庭成员先行查阅案卷、联系双方了解案情。

一方面,按照计划,劝业场于2024年5月底要完成所有场地的商户清退,而被诉四家商户因2023年底商场发生漏水事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拒绝搬离场地;一家博物馆因去留及藏品处置问题也不愿搬离。

另一方面,劝业场提供的合同显示,其与商户签订的租赁合同已经到期。

“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确实可以直接判,但矛盾纠纷无法彻底解决。”和平区法院民二庭副庭长陈亚洁介绍说,为此,法院发挥特邀调解优势,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纠纷委派给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协会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并同步指导。

此后,调解员周永为在短时间集中组织商场和商户开展多轮调解,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针对执行案件,和平区法院深入了解涉案房产解封融资问题,促使20件执行案件全部达成执行和解,为劝业场的盘活工作赢得先机。

如今,劝业场修缮一新,即将以崭新姿态亮相津门。

坚持有解思维

成立于1984年的南市食品街是展现天津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商业名片,提升改造旨在将其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的“津味”特色文旅体验地。

为尽快推进项目施工,食品街有限公司向和平区法院提起系列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诉讼,请求解除与商户间的租赁合同。

“南市食品街改造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更新,也关乎商户切身利益,必须坚持‘有解’思维,合法合情合理化解纠纷。”和平区法院民二庭房屋团队法官马克说,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法院将系列纠纷委派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马克和调解员刘瑞多次组织商户、食品街公司及关联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争议房屋情况,精准锁定纠纷核心症结。

马克和刘瑞一方面协调食品街公司为符合条件的商户争取过渡经营指引、主动搬离补偿或优先招商政策;另一方面,引导食品街公司在租金费用、腾退期限、补偿金额等方面展现合理弹性,体现企业人文关怀。

经过多轮沟通协商,大部分商户的对抗情绪逐渐缓解,最终与食品街公司在房屋租金交付、装修损失补偿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据和平区法院民二庭庭长王军介绍,目前,被诉商户均已主动腾空房屋并支付欠付租金,有效避免了长时间程序空转而影响资产盘活进度的问题。

工业遗产焕新

老旧厂房改造常被称为城市更新的“硬骨头”,腾退难、矛盾多、周期长是普遍痛点,和平区法院通过“苦干+巧干”让沉睡数十年的工业用地重焕生机。

始建于1932年的东亚毛纺厂面临升级改造,由于历史原因,厂区租户不愿搬离,对违规搭建的房屋也不愿拆除。2024年4月,和平区法院陆续收到10起案件的起诉材料,诉讼请求是要求被告将房屋腾空返还给原告东亚毛纺厂,恢复原状并支付房屋使用费。

考虑此案涉及重点项目盘活改造,且关系到租户的生存发展和营商环境的稳定,承办法官董鹤实地走访全面了解租户诉求。

“案件远比想象中复杂,并非单纯的房屋租赁合同关系,还涉及到房屋权属的认定、扩建改造的情况、恢复原状的标准等。”董鹤介绍说,为稳妥处理,她和同事先后到住建、房管、规划等单位,详细了解涉案房屋权属情况,测量争议房屋实际面积。同时提出“先腾房、再开庭”的解纷思路,缓和双方对抗情绪。

经过充分的庭前准备,涉东亚毛纺厂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如期开庭审理。判决作出后,绝大多数租户服判息诉。目前,涉案房屋已经全部腾空,厂房提升改造项目正稳步推进。

老厂房斑驳的墙体最终将成为城市记忆的底片,而那些关乎权益平衡、效率提升、制度创新的司法实践,正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