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听完驻华大使汇报,基本认定中国短期内不会恢复购买美农产品,说到底,问题卡在美国先加的那道高关税上。 有报道指出,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引发的贸易摩擦带来的后果,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这个季度对美国大豆的订购量依然为零。 要弄明白这中间的纠葛,得先说说那道高关税的来龙去脉。早些年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多种商品加征关税,农产品也没能幸免,大豆、玉米这些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品类,关税税率一下被抬到了高位。 当时美国政府觉得这能逼中国让步,可没想到反而把自己的农产品挤出了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巅峰时期一年要买下近 4000 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量的一半还多,关税一加上,美国大豆瞬间失去了价格优势。 驻华大使在汇报里说得很明白,中国不是没有需求,只是需求已经转向了别处。关税生效后,中国很快加大了对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农产品采购,巴西大豆出口量里,中国买家的占比从之前的 60% 涨到了现在的 75% 以上。 而且这几年中国还和俄罗斯、乌克兰签订了长期粮食采购协议,光是俄罗斯的小麦,去年就卖给中国近 1500 万吨。这些新的供应渠道已经跑顺了,品质和价格都有保障,自然没必要再回头买加了高关税的美国农产品。 美国农民早就尝到了苦果。9 月收获季一到,艾奥瓦州的大豆种植户看着仓库里堆积的作物愁眉不展,往年这个时候早该收到中国的订单,今年却连个询价的都没有。 北达科他州大豆种植者协会主席夏洛克急得直跺脚,他算了笔账,要是中国市场一直不恢复,当地土地价值可能会跟着下跌,不少农户只能被迫减产。 这些声音传到华盛顿,联邦参议员格拉斯利和州农业部长奈格都坐不住了,一个劲敦促政府赶紧解决问题,可关税这道坎不迈过去,再着急也没用。 国会议员们也清楚关税的负面影响,毕竟农业州的选票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参议院农业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克洛布查尔就直言,美国农民花了几代人打造的中国市场,被随意加征的关税给关上了,而且这些市场丢了就很难再找回来。 有议员问驻华大使,能不能通过补贴让美国农产品降价抢市场,大使无奈地表示这根本不是长久之计,美国政府给农民的补贴一年比一年多,却还是填不上市场流失的窟窿,毕竟补贴只能救急,不能解决关税带来的根本成本问题。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关税问题的态度一直很明确,贸易得讲对等,美方先加的关税不取消,想让中国恢复采购就是空谈。这些年中国自己的农业也在发展,大豆自给率从之前的 15% 提升到了现在的 20%,加上稳定的海外替代来源,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早就降下来了。 驻华大使在汇报里提到,中国企业现在更愿意和关税政策稳定的国家合作,毕竟农产品采购周期长,没人愿意冒关税随时变动的风险。 美国农业界的抗议声越来越大,多个贸易团体联名上书,呼吁政府尽快结束贸易战,把中国这个关键市场抢回来。他们最担心的是长期流失,就像 CNN 报道里说的,每多一天达不成协议,美国农民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会被进一步蚕食。 可国会议员们心里清楚,只要那道高关税还在,这些呼吁就很难有结果,中国这边根本没有松口的迹象。 其实从贸易战开始,不少人就指出过关税的弊端。中国不是没有替代品,而美国农产品却很依赖中国市场,这种不对等的依赖关系,让关税变成了伤己伤彼的武器。 现在国会议员们听完汇报,更确定了短期破局的难度,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美国先架起来的关税,终究得自己先撤下去,否则中国的农产品订单,恐怕只能一直晾在一边。 收获季的风吹过美国的农田,却吹不来期待中的中国订单。国会议员们的判断很清醒,关税不取消,贸易就回不去,而美国农民能做的,也只有在等待中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一点点被别人抢走。这道横在两国之间的关税壁垒,不仅卡住了农产品的流通,也卡住了贸易关系回暖的脚步。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未来的路实在是不好走,而对我们中国来说,进口渠道多样化了,压力却并不大。倒是美国该好好想想,怎么调节一下这个“硬碰硬”的政策,别再让农民们心力交瘁。 信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