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5日,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太空大会上砸出的 350 亿欧元,这笔钱要在 2030 年前花完,专门砸向太空安全领域,算下来每年得投 70 亿欧元。 一架本应为乌克兰军队提供防空保护的IRIS-T导弹系统,因为依赖美国GPS民用信号,在关键时刻沦为“盲人”;德国自研的“欧洲鹰”无人机,因依赖俄罗斯卫星通信,在东欧边境多次失控坠毁。 这些现实战场上的尴尬瞬间,成了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太空大会上最有力的开场白。 皮斯托里乌斯在会上把话说得很明白,太空已经成了 “经济和社会的关键领域”,但威胁也跟着来了。他直接点出俄罗斯的名字,说对方在搞间谍活动、研发反卫星武器,甚至德国军队的系统都已经遭到过干扰攻击。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俄乌冲突里,卫星导航一被干扰,乌军的精确打击就跟着失灵,这让德国彻底看清了太空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这笔钱的首要去处,就是建 “预警与监测系统”,得先把太空里的风吹草动都盯清楚。 建多层次卫星网络是重头戏。德国早就受不了对美国卫星数据的依赖了,2025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暂停对乌卫星支持,可把欧洲急坏了。现在德国要自己搞,而且是 “多个互联的卫星星座”,搞冗余系统,就算几颗卫星被干扰或摧毁,整个网络还能接着用。 莱茵金属公司已经抢先行动,和芬兰的冰眼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专门造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这种卫星不管白天黑夜、阴天晴天,都能拍出高清图像,简直是战场 “透视眼”。 按照计划,2026 年第二季度就要在德国西部诺伊斯的老汽车厂开工生产,把汽车生产线直接改成卫星生产线,速度快得惊人。 强化抗干扰能力同样迫在眉睫。现在的军事行动几乎离不开卫星导航,坦克开道、导弹发射、无人机侦察,少了卫星信号就是 “睁眼瞎”。 皮斯托里乌斯担心,要是卫星系统被攻击,“数百万人” 都会受影响,经济和社会都得停摆。德国军工企业已经在研发专用的抗干扰芯片,能让自家的卫星信号在复杂电磁环境里也保持稳定,这笔投入占了年度预算的 15% 还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钱里还藏着 “进攻性系统” 的预算。皮斯托里乌斯直言不讳地说 “需要讨论进攻能力”,这在德国以往的国防政策里可不常见。结合莱茵金属给乌克兰提供卫星数据的先例来看,德国的太空能力很可能会直接服务于战场需求。 2024 年 11 月,莱茵金属就和冰眼联手给乌国防部供过 SAR 卫星数据,现在建自己的卫星群,未来的支持只会更及时、更稳定。 德国还想拉着盟友一起干。皮斯托里乌斯反复呼吁欧盟和北约搞太空合作,想让德国成为北约太空防御的 “支柱”。毕竟单靠德国自己,很难和美俄的太空实力抗衡。 和芬兰的合作就是试水,冰眼在 SAR 卫星领域是全球顶尖水平,莱茵金属占股 60%,既能拿到核心技术,又能借助芬兰的产业基础,这种 “强强联合” 的模式可能会复制到更多欧盟国家。 这笔投资也藏着经济算盘。太空产业早就不是纯烧钱的领域了,卫星制造、地面设备、数据服务全是高附加值产业。 莱茵金属 CEO 帕佩格说得很实在,搞太空侦察是 “顺势而为”,还能巩固德国的科技中心地位。德国政府算过账,每投入 1 欧元到太空领域,能带动 2.3 欧元的相关产业增长,70 亿欧元的年度投入,能给德国创造近 3 万个高科技岗位。 现在德国的太空布局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赫尔辛公司在开发无人战斗机,计划四年内量产;莱茵金属的卫星工厂在改造设备;国防军在搭建专门的太空作战架构。 这 350 亿欧元花下去,德国想实现的不只是太空安全,更是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在欧洲重整军备的浪潮里当先锋。毕竟在越来越重要的太空领域,手里有技术、有卫星、有防御能力,说话才能硬气,这大概就是德国砸下重金的真正底气。 这笔钱花着确实“肉疼”,但不花的话,将来可能更疼。毕竟在安全面前,民生的钱得先给安全让道,这就是现实。 信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