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在学术交流的广阔舞台上,国界不再是限制,和平的环境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了推动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发展,各国顶尖科技人才常跨越国界,携手合作于各类科研项目中。 李爱珍与半导体的缘分,始于 1958 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那时她研究的分子束外延技术,是半导体领域的 “卡脖子” 难题,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设备禁运,连看一眼先进设备的机会都没有。 1982 年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修回国后,她立刻带着团队扎进沈阳科学仪器厂,要造中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1983 年的沈阳冬天格外冷,南方长大的她每天啃着馒头就白片汤,在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光是排查设备漏气点就花了三个多月,手指冻得发紫也没停下。 三年磨一剑,1984 年的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上,李爱珍带着国产设备研发的成果登台报告,让在场的国际同行震惊不已。 1989 年,第二代国产 IV 型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直接迫使西方国家取消了相关禁运,中国在这一领域终于有了立足之地。 她的团队还攻克了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关键技术,要知道这一理论从提出到美国贝尔实验室验证成功,足足用了 23 年,而李爱珍带领学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样一位顶尖科学家,冲击中科院院士的路却异常坎坷。从 1999 年到 2005 年,她连续四次作为候选人参与增选,每次都有资历深厚的院士联名推荐,有两位老院士拖着病体帮她修改申请材料、一页页核对成果,可最终都未能如愿。 每次增选结果公布时,李爱珍坦言 “心里总归不大好受”,更愧疚辜负了推荐人的期望,但转头还是扎进实验室,连退休后六年里,能找到她的地方依然只有实验室。 2007 年 5 月 1 日晚 9 点 15 分,李爱珍接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话和邮件,得知自己当选外籍院士,那一刻她百感交加。 要知道美国科学院的评选从不由个人申请,而是由院士、学科组层层筛选,过程神秘且不受干预,她能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全靠实打实的学术成就。当时国际同行评价,她在分子束外延材料与器件应用上的贡献,直接推动了中国半导体技术与国际接轨。 面对记者 “为何落选中科院院士” 的追问,李爱珍从没抱怨过。她总说自己记着别人给了什么,不记得没给什么。她感念邹元院士在 “文革” 期间顶着压力举荐她出国,感念国家给了她科研平台和经费支持,即便在最困难的年代,也从未中断过对她研究的投入。 她常提起童年在华侨家庭的经历,“祖国两个字在心里,再难都能撑得住”,这份情怀让她拒绝了儿女劝她赴美定居的提议,和同样搞科研的丈夫坚守在国内。 她的科研成果早已渗透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国防、医疗、通信领域都有她技术的影子。1999 年起,她每年都给 “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 提交两篇以上报告,硬生生让这个一直由欧美主导的顶尖会议,2010 年首次落户中国上海。 她培养的 14 名研究生和 2 名博士后,如今都成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主力,贝尔实验室都曾专门向她 “要人”。 2007 年当选美国院士后,仍有七位中国院士联名推荐她冲击中科院院士。有人问她会不会觉得委屈,她只是笑着说,科学不是今天栽树明天摘果,重要的是为国家争得一席之地。直到晚年,她还在实验室里忙碌,说科研不是职业,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这位没评上中国院士的科学家,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美国科学院的荣誉或许是对她学术的认可,但 “感谢祖国的栽培” 这句淡然的话,才真正道尽了一代科研人埋在心底的赤诚。 她的故事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宣言,只有日复一日的埋头钻研和对国家的始终感恩,这正是最动人的科研底色。 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最高学术荣誉,她给出的答案始终是那份朴素而坚定的感恩:“国家给了我机会做科研,让我实现理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信源:人民网——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