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暖心!”河南焦作,女子婆婆去世,一家人送殡,却在路口撞上一支婚车队伍,红白相逢,大家都犯了难,按当地习俗,本应该红让白,但女子一家觉得,结婚是新人一辈子的喜事,不能留遗憾,就退了一步,让婚车先走,伴郎听后拉起一块红布挡在出殡队伍前,婚车先行通过了。网友:女子一家有格局,有大爱! 乡间的丁字路口,11支披红挂彩的婚车队伍正往前开,谁也没想到,另一条小路上,缓缓走来了一支披麻戴孝的队伍。 这红白两个队伍,就在这岔路口撞了个正着。 领头的婚车一看这架势,连忙踩了刹车,车里的人挨个探出脑袋,神情都很无措,这可咋办呢? 另一边,灵车旁披孝的队伍也停了脚步。白事这边的主家是徐女士,她婆婆刚走没几天。老太太瘫在床上921天,最后在9月底夜里走的。 然而,这一碰所有人都犯了难。 按照当地百年的规矩,红事该避让白事,叫“红让白”。可僵持片刻后,徐家队伍里有人朝婚车挥了挥手,让他们先走了。 徐家人觉得,结婚是新人一辈子的大事,不能让新人留遗憾,所以他们打破规矩,作出了让步。 婚车里的伴郎也机灵,从车里摸出块红布,往送殡队伍前头一挡,算是个“隔开”的意思。 就这么着,婚车陆续开过去了,送殡队伍停在原地等着。 这事儿后来让人拍成视频传网上,可炸开了锅。有人就说了,咱们这儿祖祖辈辈都是红事避让白事,这是规矩! 也有人认为,现在年轻人都不懂这些老理儿,两家人商量着来就行,谁先走不是走? 不过有的地方接亲都放在上午,出殡都在下午,这样一来自然碰不上了。 徐女士却表示,如果她婆婆要是知道这事儿,肯定也愿意让着新人。 原来,徐家在附近街坊里是有名的厚道人,平时谁家有个难处,准少不了他们搭把手。 按当地风俗,红白两队遇上,红事这边该放串鞭炮或者鞠个躬,可那天婚车队伍赶得急,年轻人又不懂这些讲究。 徐女士倒没往心里去,说不知者不怪嘛,再说新人成亲是大喜事,咱们让一步是应该的。 事后徐女士还托人给新人捎了句话,祝小两口和和美美,白头到老。 这让街坊四邻直竖大拇指,都说她家仁义。可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觉得不妥,老理儿不能忘啊,红让白是规矩,不能乱。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倒让人琢磨起老理儿和现实的矛盾来。 有人说喜先走,白居后,白的先走,对喜不吉利,喜让白,虽说逝者为大,但白在前,会心里不舒服。所以喜先,白后!对白讲,喜丧,对喜讲,一辈子喜庆!虽然讲尊重老人,但人过后那气场不一样,心情不一样,喜事应不见白,为好,遮挡红布是对的,喜先过,白沾点喜气,对逝者也很好!走的舒心,畅快!搅动的气场磁场是不一样的!人是看不见的。 但也有人觉得,白事确实是一辈子的事,红事确不一定是一辈子的事。 不过,红事白事办的都是个礼字,大家能说得通和和气气,就是礼成,百无禁忌了! 现在各地都精简了白事的流程,以前三天出殡,我们这里都改成两天了,第二天上午就出殡,让逝者入土为安。白事家人通情达理,以后福报很好,为后人做了榜样,点赞吧! 白事一家有格局,有大爱,一定会有更好的回报。 徐女士听了笑呵呵地说,什么红让白白让红的,都是图个吉利。只要两家都和和气气的,比啥规矩都强。 有人说这哪是让路,分明是让出了一份人心。红布虽小,隔开的是队伍,连起来的却是人情。 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件事是否有违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10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河南焦作当地存在“红事让白事”的民间习俗,属于区域性习惯。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场景下,这类习俗可作为民事行为参考。 但徐女士一家在习俗框架内主动协商变更通行顺序,允许婚车优先通过,既没有违背“红让白”的公序核心,又体现了对新人特殊人生时刻的体谅。 这种灵活调整,符合“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法律要求。 但是如果双方因为通行顺序产生纠纷,司法机关可援引此条,在尊重习俗的同时,优先考量当事人协商意愿与公序良俗的平衡。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条规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婚车与送殡队伍在丁字路口相遇时,双方通过协商采用红布隔断、婚车优先的通行方案,实质是对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个行为避免了因坚持“红让白”僵化习俗可能导致的道路拥堵或冲突。 从交通安全角度看,红布作为临时视觉隔离物,既明确了通行优先级,又避免了车辆混行风险,保障了道路有序通行。 对此,你怎么看? 关注@运良说法 学法律知识不迷路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太暖心!”河南焦作,女子婆婆去世,一家人送殡,却在路口撞上一支婚车队伍,红白相
哈皮的高高
2025-10-07 17:17:51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