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国军中将吴石被捕,6月,以“叛国罪”被枪毙。在他死后一周,16岁的吴学成带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被赶出了出租房,流落台北街头,无人敢收留。 吴石在台有不少学生,也有不少部下身居要职,但当时白色恐怖弥漫,他们对这一对姐弟也不敢出手相救,只能选择视而不见,最终吴石的侄子吴荫先实在不忍心,冒险出手,收留了姐弟俩。 吴荫先那时只是台北一家小工厂的普通工人,家里挤着五口人,再添两个孩子,日子瞬间捉襟见肘。他每天要多打两份零工,才能勉强让孩子们吃上饱饭。 吴学成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段日子最难忘的是夜里。弟弟总哭着要妈妈,她只能抱着弟弟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窗外的月光,一遍遍讲爸爸的故事。 没人敢跟他们说话。上学时,同学都躲着走,老师也不敢多问。有次吴健成被同学骂“汉奸的弟弟”,回家哭了整整一夜,吴学成抱着他,自己也红了眼。 吴石并非什么“叛国者”。他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又去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抗日战争时立下不少战功,还曾担任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局长。 1949年,他看透国民党的腐败,决心为国家统一出力。他暗中联系地下党组织,把大量军事机密传递到大陆,为解放事业提供了关键帮助。 当时和他一起牺牲的,还有陈宝仓中将、聂曦少校和朱枫女士。他们四人被称为“台北英烈”,直到多年后,他们的事迹才被公开。 白色恐怖时期的台北,人人自危。据台湾地区档案管理部门统计,1949到1992年间,因“政治案件”被逮捕的人超过10万,其中不少人含冤离世。 吴石的老部下里,有个叫陈良的少将,当时担任联勤总部参谋长。他私下想给姐弟俩送点钱,却被妻子死死拦住,怕惹祸上身。 吴荫先的工厂老板知道他收留了“要犯家属”,没敢开除他,却再也没给过他升职的机会。吴荫先对此从无怨言,只是默默扛下所有压力。 1958年,吴学成19岁,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去纺织厂做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手指被机器磨得全是茧子,拿到工资的第一时间就给弟弟买书本。 吴健成很懂事,知道姐姐辛苦,放学回家就帮着做家务,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他在作文里写:“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让姐姐过上好日子,也让爸爸的名字被人记住。” 1988年,台湾地区解除戒严,白色恐怖的阴霾终于散去。吴学成开始四处奔走,搜集父亲的资料,想要为父亲正名。 1995年,大陆方面正式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为他颁发了烈士证书。当吴学成从大陆亲属手中接过证书时,她抱着弟弟哭了,这一天,她等了45年。 2000年,台北市政府为吴石等人立碑,承认他们当年的“罪名”是冤案。碑文中写道:“英烈虽逝,精神永存,以慰忠魂,以昭后世。” 如今,吴学成和吴健成都已年过八旬。他们在台北开了一家小书店,专门摆放有关两岸历史的书籍,希望年轻人能了解那段过往。 吴健成常说,叔叔吴荫先当年的善举,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温暖。这份恩情,他们记了一辈子,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那些为国家统一牺牲的英烈,不该被遗忘。他们的故事,是两岸共同的记忆,也是连接两岸情感的纽带。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当下的和平局面,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英烈们的心愿早日实现。吴石烈士 吴石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0年3月,国军中将吴石被捕,6月,以“叛国罪”被枪毙。在他死后一周,16岁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10-07 16:52:03
1
阅读:2615
用户10xxx47
致敬先烈!
峻承
致敬!
菩提树
珍惜而今的和平年代,那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用户63xxx73
统一后我们也需要杀够10万台独分子。
彼岸 回复 10-08 04:22
必须的
红鲤鱼绿鲤鱼
吴荫先是吴石的侄子,应该是吴健成的堂哥而不是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