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 不仅西安,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万万没到,董宇辉的中秋月宴,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宴会,更是西安市委宣传部和西安市文旅局共同主办的一场借助董宇辉流量为“长安”文化做宣传的文化推广活动。 你知道宴会上那盏“会讲故事”的皮影月亮有多绝吗?董宇辉伸手摸皮影时,指尖都在轻轻抖——那是西安非遗传承人王师傅花了15天做的,驴皮刻出的玉兔耳朵薄得透光,背后衬着的朱砂红,是按唐代颜料方子调的。王师傅蹲在宴会场外的角落看直播,当镜头怼到皮影上,他老伴突然哭了:“咱这手艺,这辈子第一次被这么多人看见。” 西安文旅局的小周是这场活动的策划之一,前前后后熬了28个通宵。他说一开始找董宇辉团队对接时,心里没底——怕流量太“躁”,压过长安文化的厚重。结果第一次见面,董宇辉翻着他们准备的《长安十二时辰》饮食史料,突然说:“我小时候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总想问,那时候的人中秋吃什么?”就这一句话,小周知道“对味儿了”。 月宴上的每道菜,都是踩着历史脚印复原的。胡麻饼是按敦煌文书里的方子烤的,表面撒的芝麻要炒出焦香;桂花酒用的是唐代长安西市的酿造法,酒坛上还贴着“西市胡商”的仿古城标。董宇辉举着酒杯跟观众说:“这不是简单的饭,是把李白、杜甫吃过的中秋,端到了咱们面前。”现场有个从上海来的游客,对着那盘“玉露团”(唐代糯米糕)拍了20分钟,发朋友圈说“吃的不是糕,是穿越回长安的仪式感”。 最打动人的不是排场,是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勾连”。王师傅的皮影戏演到《唐明皇夜游月宫》时,董宇辉突然接过话筒念起了《春江花月夜》,台下几百人跟着轻声和。小周说,这是没彩排过的即兴发挥,可就是这一下,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冲到了300万,好多人发弹幕:“明天就买去西安的票,我要去看真的长安月。” 活动结束后,西安文旅局的后台快被问爆了——有人问哪里能学皮影,有人要唐代食谱,还有家长问“有没有带孩子走长安中秋路线的旅行团”。数据更实在:中秋假期前三天,西安接待游客量同比涨了45%,“长安文化”相关搜索量翻了三倍,王师傅的皮影作坊接到了200多个订单,全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学的。 这哪是“借流量”?分明是“找对了人”。董宇辉的流量从来不是靠喊口号,是他能把“长安”从课本里的两个字,变成能摸、能吃、能共情的画面。西安文旅局没硬推景点,没卖门票,就靠一场月宴,让全国人想起:长安不是历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乡愁。 对比那些砸钱请明星、拍浮夸宣传片的文旅推广,这场月宴的高明之处太明显了——流量是船,文化是货,船再好,没货也走不远;货再沉,找对了船,就能漂到每个人心里。王师傅现在逢人就说:“以前觉得手艺要失传了,现在才知道,不是手艺老了,是没找着让年轻人看见的法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下出名了 不仅西安,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万万没到,董宇辉的中秋月宴,不仅是一场
曼彤说世界
2025-10-07 12:20:42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