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汕头监狱抓了一个8岁的孩子,两年后,监狱却把他扔了出去。历经几次生死后,他却成了国之栋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5年,广东海丰县一个男婴降生在革命家庭,他是农民运动先驱彭湃的次子,取名彭士禄。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幼年丧父丧母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人,亲手为祖国锻造出潜藏于深海的重器。 1928年和1929年,他的母亲蔡素屏和父亲彭湃相继被反动势力杀害,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为孤儿。为躲避追捕,百姓们冒着杀头风险将他藏在各家抚养,他穿过“百家衣”,吃过“百家饭”,先后被20多户人家庇护,群众甚至凑钱供他读书。1933年,因叛徒出卖,8岁的彭士禄与抚养他的“姑妈”一同被捕,在潮安监狱和汕头石炮台监狱受尽折磨。获释后他一度沿街乞讨,最终在党组织帮助下辗转抵达香港、澳门。 1940年,彭士禄在重庆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对他说:“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随后他被送往延安学习,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他因成绩优异被选派至苏联留学,进入喀山化工学院学习化工机械,并以全优成绩毕业。 1956年,彭士禄的人生轨迹因陈赓大将的一次召见而改变。陈赓问他,中央决定选派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是否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他随即转入莫斯科动力学院,潜心学习核动力技术。1958年学成归国后,他便投身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 当时中国核动力研究面临极大困难:没有图纸资料、没有外国专家援助、大多数科研人员甚至没见过核潜艇。 彭士禄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依靠简易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日夜不休地演算了十几万个数据,终于确定了核动力装置的核心参数。1965年,他奉命进入四川深山,主持建造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在交通闭塞、物资匮乏的环境中,他们常以窝头野菜果腹,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了极其复杂的工程设计。 1970年8月30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当晚,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心脏”开始跳动。同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全艇4。6万个零部件全部自主研制,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试验最关键的阶段,彭士禄曾连续工作五天五夜,直至圆满成功后才安心睡去。 之后,彭士禄又转向核电领域的开拓。1983年,他担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面对资金匮乏、技术不足的困境,他创造性提出“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模式,为项目推进奠定基础。1988年,他再担重任,出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推动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落地。 彭士禄常说:“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这种敢于担当的作风,让他获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称号。尽管贡献卓著,他却始终谦逊,拒绝“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桂冠,自称“只是一枚核潜艇上的螺丝钉”。 晚年彭士禄仍心系核事业,他将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的百万奖金全数捐出,用于培养核工业人才。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被撒入大海,与他深爱的核潜艇永远相伴。 彭士禄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誓言:“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1933年,汕头监狱抓了一个8岁的孩子,两年后,监狱却把他扔了出去。历经几次生死
酸酸甜甜小狐
2025-10-07 04:23:32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