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推开家门,就看见母亲叉着膀子站在客厅,盯着窗台皱眉头:“你这窗台都脏成什么样了?”他想都没想就回了句:“关你什么事儿?” 后来他在采访里说,不是故意跟母亲抬杠,是实在怕了——要是这次顺着擦了窗台,下次母亲就会说“你头发该理了”,再下次就是“你该找个稳定工作了”,没完没了的挑剔,只会把他逼得喘不过气。 王朔的反抗,藏着他从小到大的委屈。1958年他出生在军人家庭,2岁到10岁,父母忙着工作,把他丢给外婆。他在小说里写过,那时候他总问外婆“我爸妈是不是不爱我”,甚至觉得“人可能不是爹生妈养的”。10岁后父母终于回到他身边,可等待他的不是温情,是父亲犯错就打的暴脾气,是母亲连穿什么衣服都要管的控制欲。高中时他想买件夹克,母亲非要选另一件“更合身”的,吵到最后母亲哭着说“我都是为你好”,可他只觉得窒息。 这种窒息感,很多人都懂。我朋友小林,30岁了穿件碎花裙子,她妈当着亲戚的面就说“这么大岁数穿得跟村姑似的,丢不丢人”。小林反驳两句,她妈又开始骂“白眼狼,书读多了翅膀硬了,你姨家孩子天天给她买补品,你呢”。每次吵完,小林都躲在房间哭,明明知道妈妈是关心,可那种带着刺的话,怎么都让人暖不起来。 其实很多父母的控制,都带着时代的痕迹。他们大多成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习惯了“按我的经验来才不会错”,觉得管着子女的衣食住行,就是对他们好。加上很多父母把所有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等孩子成年了,突然不知道怎么“放手”,只能通过挑剔和干预,证明自己“还被需要”。就像我妈,总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可她不知道,现在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安排好的路”,是“自己选路的权利”。 后来小林找到了跟妈妈相处的办法。上次她妈又说她衣服丑,她没像以前那样反驳,而是笑着说“妈,我知道你觉得这件不合适,但我穿着舒服呀,你看我同事都说好看呢”。她妈还想再说什么,小林就转移话题“妈,你上次说的那家包子铺,咱们今天去吃吧”。慢慢的,她妈挑剔的次数少了,有时候还会问她“这件衣服你觉得我穿好看吗”。 原来跟控制欲父母相处,不用对抗也不用顺从。可以理解他们的时代局限,毕竟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但也要守住自己的边界,温和地告诉他们“我长大了,能自己做决定”。就像王朔后来也会给母亲买东西、陪她聊天,但窗台脏不脏、头发理不理,他还是按自己的来。 你跟父母之间有没有过类似的矛盾?你是怎么解决的?来评论区聊聊,或许能给更多人一点启发。
网络段子成了现实!2022年,朋友把2楼的电梯房卖了180多万,准备再贷款改善。
【55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