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研究了 60 年《三国》,我得出一个结论,宰相不一定发于州郡,将军不一定起于行伍···” 三国里的狠角色,大多不是天生的 “贵人”。刘备早年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关羽是躲着官府的逃犯,张飞是挥刀剁肉的屠夫,赵云是山林里打猎的猎户,吕布是边境上摸爬滚打的边民,邓艾更是放牛长大的牛郎,连甘宁都只是个普通平民。就算是顶着 “龙种” 名头的汉献帝、才高八斗的曹植、坐拥蜀汉的刘禅,到头来也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待宰羔羊。 出身从来不是定数:你是底层摸爬的,未必一辈子翻不了身;你是中层徘徊的,未必冲不破天花板;就算生在上层,也可能摔得粉身碎骨。想活得强大,首先得抛开 “别人比我厉害” 的执念 —— 成不了人上人,往往不是能力不够,是脸皮太薄,遇事就慌;是城府太浅,藏不住事,一点委屈就炸毛。 底层人想逆袭,最大的坎不是脑子笨,不是原生家庭拖后腿,更不是没能力、没毅力,是少了点 “野心”。人生就像个赛场,你抱着 “圣母心”,只会换来几句 “这人真好” 的空夸;你带着 “狼子野心”,才有可能冲过终点拿冠军。 时势能造英雄,英雄也得会借时势。下等人只能跟着形势走,形势好就混得好,形势差就栽跟头;中等人会借势,能抓住风口往上爬;上等人厉害,能自己造风口,让别人跟着自己走。 刘备说:“大丈夫行于乱世,当光明磊落,即使处于逆境,也当屈身守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这话不是让你认命,是让你在难的时候别瞎折腾,守好本心,慢慢攒劲。 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是自己。只有看清自己几斤几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 不抱怨爹妈没给好出身,不讨厌自己的普通,才能明白自己到底卡在哪一步。 司马懿说:“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 那些天天喊着 “世界不公平” 的人,其实是恨自己没特权、没靠山。 就像三国里的吕布,一会儿认这个当干爹,一会儿认那个当干爹,转头又把干爹杀了 —— 就算他武功再高,成了一时的英雄,最后也败在自己的人品和格局上,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小事别往心里去,世上本就没那么多大事。气度大了,抱怨自然就少了;胸襟宽了,能走的路自然就广了。大气的人,对事看得开,不陷在鸡毛蒜皮里纠结;对自己放得开,不跟自己钻牛角尖,不斤斤计较那点得失。 底层人逆袭,还有个大毛病:对自己不够狠。嘴上喊着 “我要成功”“我要改变”,真到了现实面前,就开始退缩。 遇到比自己强的人,立马低头服从;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又装出厉害的样子。这种 “欺软怕硬” 的怂样,怎么可能突破自己? “尽人事,听天命”,不是让你躺平摆烂。顺着命运安排走的人,一辈子只能是穷人 —— 命运让你穷,你就认穷;命运让你苦,你就吃苦,怎么可能翻身? 成功的大门一直开着,就看你敢不敢迈进去。那些天天痛恨 “自己在底层” 的人,其实是被情绪冲昏了头,忘了自己能做什么 —— 与其骂天骂地,不如想想怎么往上爬。 刘震云说:“不必崇拜任何人,社会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仰视,人所有的唯唯诺诺,都是把别人想的太强大。 大多数人,都是外强中干,对外虚张声势,互不揭穿罢了。” 这话太实在了 —— 你觉得别人厉害,可能只是人家装得好;你觉得自己不行,可能只是没敢逼自己一把。 刘震云自己,就是从底层逆袭的最好例子。他从河南延津的穷农村走出来,用一支笔写出了中国人的苦与乐,也写活了自己的人生。 1977 年高考恢复,19 岁的刘震云抓住了这个机会,拼了命复习,最后拿了河南省文科状元,敲开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大门 ——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正的逆袭,从 “泥里” 跳到了 “台上”。 1982 年大学毕业,刘震云进了《农民日报》当编辑,一边工作一边写东西。1991 年,《一地鸡毛》发表,一下子在文学界炸开了锅,大家都记住了这个懂生活、会写故事的作家。 2011 年,53 岁的刘震云,凭着《一句顶一万句》拿下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站到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 《一句顶一万句》被评论家称为 “中国的《百年孤独》”,书里把底层人的心思、困境扒得明明白白,入木三分 —— 每个在底层挣扎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到自己,也能明白该怎么往上走。 2018 年,刘震云被法国文化部授予 “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连外国人都认可他的文字力量。 这本书已经翻成了 30 多种语言,卖了 14 年还火着,豆瓣上 10 万读者给了 9.1 的高分。好书不贵,想看看普通人怎么逆袭,想读懂自己的困境。 精装版 一句顶一万句 原版完整版刘震云著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书籍
易中天:“研究了60年《三国》,我得出一个结论,宰相不一定发于州郡,将军不一
见文侃史
2025-10-06 11:29:14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