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会直接把俄罗斯那么大的市场拱手让给中国?其实西方本来打算把俄罗斯彻底困死,让市场归他们、政权归他们、土地也归他们,西方从没想过放弃俄罗斯市场,他们只是高估了自己实力,结果把事情玩脱了。 很多欧美企业和品牌,的确是迅速撤出了俄罗斯,食品、汽车、科技、奢侈品、金融服务领域,突然间全线退出。 以为俄罗斯消费者会离不开这些产品,经济会因此大面积停滞,但俄罗斯政府很快应对,把撤出的生产线让本地资本、邻国资金或第三方控股方迅速盘活,药品、食品、零售等关乎民生的领域,换标、贴牌、本土化操作很快地覆盖上。 这些原被欧美“垄断”的消费产品,并没想象中不可替代,俄罗斯在被逼封闭之后,干脆加快了国产替代、供应链重组。 市场空白并没有“凉”在那里,很快被中国企业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填补。 中国品牌几乎成了唯一全面落地的外来力量,2022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份额还是19%左右,到2023年冲破50%,2024年一度逼近60%,很多地方路上跑的都是中国车。 家电、手机、工程机械,包括跨境电商商品,也都快速挺进,中国银行和本币结算网络在俄罗斯生活中占比越来越高,本地人用人民币结算买卖,已经是新常态。 欧美这步棋,其实是一种路径依赖,他们过去制裁伊朗、委内瑞拉这些规模较小或经济结构单一的国家,往往奏效,还能收拾尾盘。 但面对俄罗斯这样国土辽阔、资源极其丰富、自有重要技术和军工的“大国”,加上身边有像中国这样产业链高度成熟又对海外市场敏感的邻居,一旦整个西方资本和品牌撤离,市场缺口不是萎缩,而是为新晋选手提供了加速扩张的通道。 最典型的是能源领域,欧美原定的计划是封掉俄的天然气和石油出口,结果俄罗斯通过多元渠道,把出口重心向中国和“全球南方”转移,西方自己反倒被高能源价格反噬。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欧美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金融、科技、品牌足够“不可替代”,但忽视了对手自我修复与转型的能力,也低估了外来势力对市场缺口的敏感程度。 俄罗斯并没有因为连续两轮大制裁而经济崩溃,很多指数型行业被倒逼升级,甚至促成了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中国企业也借着窗口期,打开了在俄的全新增长空间。 双边贸易额连年创新高,2023年中俄贸易总额接近25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 原本被西方牢牢掌控的市场份额,如今归了中国企业,人民币在俄罗斯外贸结算中的占比已超过99%,金融协作、物流网络、本地投资也在悄然改变俄市场的基础结构。 政策与供需的结合,让中国在用“自然填补”的方式,完成了对俄大量产业空白的覆盖。 欧美企业现在想回头已经很难,品牌和供应链已被新对手占据,想重返市场门槛更高、成本更大,俄罗斯本土和中国新兴势力正在固化他们的阵地,欧美只能被动观望。 欧美市场的退出,不光打乱了原有秩序,本身丧失了长期经营的主动权,也让自己在地缘经济博弈中丢掉了重要砝码。 现实的游戏规则,已经不是谁能永久占据谁,而是谁能够适应新变局,把握住突如其来的窗口期。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俄罗斯或快要撑不住了!据俄罗斯官方消息,俄罗斯的油荒问题已经蔓延到了莫斯科。全
【8评论】【1点赞】
大蟒追杀
确实是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但高估的是他们以为加上美国就可以号令天下彻底孤立俄罗斯,可以轻而易举的扩张到俄罗斯家门口!可是事态发展的是连印度这个美国新收的小弟都不听话大规模进口俄罗斯能源。在消费市场中国和印度站了世界总人口1/3的情况下俄罗斯怎会轻易倒下,而偏偏美国还偷偷摸摸的把搞来的石油再加价卖给欧盟,这个真的是即讽刺又背刺了[哭着笑][哭着笑][哭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