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汪戈被捕,中统特务正要用刑,李茂堂却走了进来:“让我来吧!”说完,他还对汪戈使了一个眼色。[无辜笑] 当时冬天重庆街头到处是便衣特务,中统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茶馆、饭店都有眼线,不少地下党员在这段时间失踪。 汪戈在渝中区开了家杂货铺,卖些日用百货维持生计,但熟悉内情的人知道,他实际负责中共南方局“特别会计科”的资金调度,手里掌握着党组织在西南地区的财务往来账目。 12月的某个清晨他刚打开店门,七八个特务冲了进来,他们从货架后面翻出一本密写账册,当场将他押走,中统重庆站审讯室里,汪戈被绑在老虎凳上,几个特务准备用刑。 就在这时审讯室的门被推开,进来的中年男子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圆框眼镜,看上去四十岁左右,他向特务们挥了挥手:“我要单独提审。” 这个人叫李茂堂,公开身份是中统重庆站行动科科长,其他特务不敢多问,退出了审讯室,李茂堂走到窗边,打开了水龙头,哗哗的水声充满整个房间。 他压低声音对汪戈说:“我是组织的人,你只要咬定是普通账本就行,其他什么都别说。”几分钟后,李茂堂关上水龙头,走出审讯室,告诉外面的人:“这个案子我来负责,暂时不要动刑。” 接下来的两个月,李茂堂每隔几天就提审一次汪戈,每次都是同样的套路,打开水龙头,传递组织指示,然后写一份没有实质内容的审讯报告,报告里全是“犯人态度顽固”、“需要继续深挖”这类话,既不说要放人,也不提动刑。 中统其他人看着这份份报告,觉得李科长办案谨慎,也就没再多管,就这样汪戈在看守所关了整整两年,直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将他营救出来。 李茂堂1926年就入了党,那年他才22岁,在上海一家印刷厂当学徒,1932年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情报系统,他先在上海警察局当巡长,后来调到中统。 在敌人内部工作,最难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如何不露破绽,李茂堂每天要审核情报、跟踪嫌疑人、抓捕异议分子,这些事他都得做,否则立刻会引起怀疑。 1945年李茂堂的一个老同事偶然发现,他曾经偷偷放走过一个进步学生,那个同事在科务会议上提出质疑:“李科长对左派分子心太软。”当时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李茂堂没有慌张,他从抽屉里拿出那个学生的档案,翻到最后一页:“我确实放了他,因为查清楚他只是读了几本禁书,没参加任何组织,抓这种人只会浪费监狱资源。”他停顿了一下,看着那个同事:“如果你觉得我判断有误,现在可以重新抓回来。” 那个同事没再说话,事实上李茂堂放走的那个学生确实是地下党外围成员,但他提前销毁了关键证据,只留下一些无关紧要的阅读记录。 长期的高压和伪装让李茂堂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不能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不能交真心朋友,每天都要扮演一个冷酷的特务,据他后来回忆,那些年他经常失眠,半夜惊醒时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李茂堂终于可以公开身份了,但十几年的潜伏生涯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和胃病,1956年李茂堂因病去世,年仅52岁。 档案解密后人们才知道,李茂堂在中统内部保护过至少15名地下党员,传递过上百份重要情报,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调动计划、特务机关内部名单等核心机密,这些情报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直到去世李茂堂都没能等到公开表彰,因为保密需要,他的事迹一直没有公布,他的家人只知道他在解放后做过一些机关工作,对他过去的经历一无所知。 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没有激昂的演讲,只有日复一日的伪装和等待,他们承受着被误解的风险,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从不为自己辩解。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位李茂堂真是神人!在总统眼皮底下救人,还能传递情报,心理素质太强了,现在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历史比小说还精彩!原来真实的潜伏工作这么惊心动魄,致敬那些默默无名的英雄们。” “看到用水声掩护交流的细节真是捏把汗,那个年代的情报工作者每一步都是走钢丝啊。” “居然能周旋两年还不暴露,说明他不仅勇敢,更是个情商和智商都在线的顶级王牌特工。” “想起我爷爷说过当年重庆的白色恐怖,这些隐藏战线的英雄真的拯救了无数人,感恩!” “解密档案里连内部怀疑报告都有,说明历史终究不会埋没真正的功臣,虽然他们很多人没能看到今天。” “这种故事应该多讲!比那些抗日神剧真实多了,让我们知道胜利背后是多少人的牺牲和智慧。” 如果放在今天,李茂堂这样拥有高智商和极强心理素质的人,可能会在哪个领域最成功?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16点赞】
用户75xxx55
前几年央视曾播放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剧名搞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