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颤抖地揭开上衣对丈夫说:“今晚,再做最后一次夫妻吧!”随后抛下丈夫与女儿果断回城,42年后与女儿重逢,女儿的话却让她泪如雨下...... 主要信源:(临安新闻网——《上山下乡50年后,百余名知青重返白牛第二故乡》) 197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东北农村的土路上结着厚厚的冰霜。 李亚茹把最后一件衣服塞进行李袋,手指在冰冷的拉链上停留了很久。 窗外,她三岁的女儿还在炕上熟睡,小脸红扑扑的。 丈夫刘宝华蹲在灶台前烧火,锅里煮着几个鸡蛋,那是给她路上准备的干粮。 这段婚姻开始于七年前,那时李亚茹刚从上海来到黑龙江建设兵团,是个十七岁的知青。 她不会干农活,第一次拿锄头就磨了满手水泡。 当地小学缺老师,她主动申请去教书,在那里遇到了同校的教师刘宝华。 刘宝华教她怎么备课,怎么管学生,慢慢两个人就有了感情。 1975年,他们结了婚,第二年有了女儿。 变化发生在1978年秋天。 全国开始落实知青返城政策,但规定主要安排未婚知青回乡。 李亚茹收到了上海家里的信,说父亲病重,希望见她最后一面。 那封信她反复看了很多遍,纸边都磨毛了。 刘宝华察觉到了妻子的心事。 有天夜里,他听见李亚茹在偷偷哭泣,但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他去找了生产队长,询问像他们这样的情况能不能一起回城。 队长摇头说政策不允许,已婚知青要留在当地安排工作。 那段时间,李亚茹经常站在村口往南边看。 上海来的信越来越多,都说父亲病情加重了。 她试着写了几次离婚申请,每次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 女儿还小,丈夫待她很好,可回城的念头像野草一样在心里疯长。 十一月底,上海家里寄来一个工作安排通知,是街道工厂的岗位,但明确要求未婚。 那天晚上,李亚茹和刘宝华谈了很长时间。 她说想先回去安顿好,再接他们父女去上海。 刘宝华沉默地抽着烟,最后只说了一句:“你想清楚就行。” 临走前夜,李亚茹把女儿哄睡后,仔细整理了家里的东西。 她给丈夫女儿各织了一件毛衣,整齐叠放在箱子里。 天快亮时,她推醒了刘宝华,想说些告别的话,但喉咙像堵了棉花。 最后只是紧紧抱住了他,眼泪打湿了丈夫的肩头。 清晨的拖拉机来接人时,刘宝华把煮好的鸡蛋塞进她行李里。 女儿突然醒了,哭喊着要妈妈,李亚茹不敢回头,快步爬上拖拉机。 车子开动时,她听见女儿的哭声越来越远,手指掐进手心掐出了血印。 回到上海后,李亚茹被安排在纺织厂工作。 她给东北写过很多信,开始刘宝华还回信,后来信就渐渐少了。 有次她寄去的信被退了回来,说是地址变更。 她试着打电话到公社,那边说刘宝华带着孩子搬走了,具体去了哪里不清楚。 日子一年年过去,李亚茹在上海成了家,有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但每年冬天,她都会想起东北那个早晨,想起女儿哭红的小脸。 有次在街上看到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她愣愣地跟了半条街。 2015年,李亚茹退休了,她开始认真寻找女儿的下落。 通过知青联谊会,她打听到刘宝华父女后来去了鹤岗。 但当她托人找到那个地址时,邻居说那家人十年前就搬走了,听说老刘身体不好,投奔亲戚去了。 转机出现在2020年夏天,一个东北的知青战友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了寻人启事,正是刘宝华女儿在找母亲。 原来刘宝华三年前去世了,临终前告诉女儿,母亲可能在上海,女儿试着在网上发了寻人帖子。 视频接通那一刻,李亚茹差点没认出来。 屏幕那头的女人五十多岁模样,眉眼间有刘宝华的影子。 母女俩隔着屏幕沉默了很久,最后女儿轻轻喊了一声“妈”。 李亚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第二年春天,李亚茹坐上了去东北的火车。 女儿一家住在鹤岗的矿区小区,房子不大但很干净。 外孙女已经上大学了,长得高高瘦瘦的,很像年轻时的李亚茹。 女儿拿出本相册,里面有很多刘宝华父女这些年的照片。 李亚茹一页页翻看,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空白的岁月。 女儿说,刘宝华一直保留着李亚茹留下的东西,那件毛衣虽然穿旧了也舍不得扔。 有年冬天特别冷,他还是把毛衣给了女儿穿,自己穿着旧棉袄。 女儿高中毕业想考上海的大学,刘宝华支持她去,说应该让女儿看看妈妈生活的地方。 现在李亚茹每年会在东北住半年,上海住半年。 女儿女婿很孝顺,外孙女教她用智能手机,祖孙三代经常视频聊天。 有时候看着窗外的雪,李亚茹会想起1978年那个冬天。 如果当时知道要分别这么久,她会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好在岁月给了她们重逢的机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颤抖地揭开上衣对丈夫说:“今晚,再做最后一次夫
秋水伊人行者
2025-10-05 10:5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