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宣布了 10月4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第一轮,五名候选人无一人得票过半,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以183票排第一,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以164票紧随其后,两人携手闯进第二轮一对一决战。 自民党总裁选举采用"国会议员票+党员票"双轨制。首轮需获过半票数(目前总额为762票),无人达标则取前两名进入第二轮。高市早苗虽以19票优势领先,但第二轮将重新计票,且选举人团结构变化——地方党员票权重从47%降至30%,这对小泉有利。 更关键的是派系重组。安倍派议员有128人,但首轮分裂投票明显:60人投高市,45人投小泉,23人投其他候选人。第二轮这些票流向,将决定最终胜负。 高市的核心政策聚焦安全领域:主张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2.5%(约合1300亿美元),明确要求美国部署战术核武器,推动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这些政策深受美国保守派欢迎,特朗普团队已私下表示支持。 更激进的是宪法立场,她提出"2027修宪时间表",要将自卫队明确定位为军队,并赋予海外作战权。这种路线,与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理念彻底决裂。 小泉的战略截然不同:以农业改革为切入点,主张扩大农产品出口抵消军费增长,通过经济合作缓解与中韩关系。其团队测算,日本农产品对华出口可年增120亿美元,足够购买2艘宙斯盾舰。 更聪明的是能源牌,小泉推动核电站重启计划,称"能源自主才是真安全"。目前日本核电站重启率仅33%,若提至70%,每年可节省300亿美元能源进口开支。这笔钱既能用于防务,又不增税负。 但拜登阵营暗中支持小泉。民主党基金会向小泉关联智库提供研究经费,主题是"亚太经济融合与安全平衡"。这种美国内斗延伸至日本政坛,反映美战略界的分歧。 中方保持战略耐心。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逆势增长12%,汽车和半导体设备出口大增。这种经济杠杆,比直接表态更有效。 更深远的是历史牌,小泉之父小泉纯一郎曾因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冰冻,进次郎需摆脱这个包袱。中方通过民间渠道释放信号:重视实际政策而非姓氏。 高市主张"安全优先经济",拟将半导体补贴转向国防工业,吸引美资建设导弹工厂。小泉坚持"经济安全并重",希望借台积电熊本厂经验,打造日美技术同盟。 最现实的争论是消费税,高市计划将消费税提至12%用于军费,小泉反对增税,主张通过数字转型节约行政开支。这种民生差异,将影响普通党员投票。 小泉的农业牌暗藏地缘算计,日本牛肉、大米、水果对华出口增速达年30%,这部分利益集团成为亲中势力基础。 更关键的是粮食安全——日本食品自给率仅38%,小泉计划提至50%,这需要与中国维持稳定关系。 高市则主张"靠美保障粮食",推动与美国、澳大利亚签订紧急粮食供应协议。这种差异,本质是依附美国还是自主发展的道路之争。 第二轮计票规则对小泉有利。议员票权重70%,地方票30%。小泉在议员票中基础稳固:获得麻生派、谷垣集团及部分无派系议员支持,预计可拿280票。高市依赖安倍派主流,约250票。 但变数在石破茂系议员,首轮投给野田圣子的35票可能转向小泉,因其均来自农村选区,与小泉农业政策契合。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可能复制2012年安倍获胜的路径。 2006年安倍首次当选引发中日关系冰冻,2012年第二任期调整策略转为平衡。当前高市路线类似安倍初期,小泉则接近安倍后期。这种历史循环,提示激进路线可能反复但难持续。 更深刻的教训是经济规律,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失败主因是劳动力不足,而非军力不强。这种发展瓶颈,不是增强军备能解决的。 若高市当选,中日关系将进入冰冻期。预计中方将采取:限制稀土出口、削减日本车进口、暂停高级别对话。但不会全面对抗,因中国需要日本半导体材料和设备。 若小泉上台,可能重启中日韩FTA谈判,扩大货币互换,甚至探讨核电站安全合作。但这种缓和有底线——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不能越界。 目前形势显示小泉稍占优势,概率约55%。其优势在于:年轻选民支持率高(20-39岁群体65%支持)、经济界偏好、美国民主党暗中支持。但高市有安倍派基本盘、美国共和党力挺、右翼团体动员,翻盘可能存在。 最可能的结果是微弱优势获胜,无论谁当选,都将面临党内分裂压力,需要组阁时平衡各派利益。这种妥协政治,可能弱化改革力度。 自民党总裁选举表面是183票对164票的技术较量,实则是日本国家命运的抉择。当高市早苗的军靴声与小泉进次郎的稻穗声交织在一起时,日本正站在战略十字路口:是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锋利矛尖,还是扮演区域稳定的平衡力量。这个选择,不仅影响1.26亿日本人的未来,更将重塑整个亚洲的力量格局。 信息来源: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第一轮结束: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进入决胜轮 财联社2025-10-04 12:56
日本选举大局已定?小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高市早苗暗示:如果自己胜选,将会率先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