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凡肠息肉反复,薏苡仁白术散结无效者,换成莪术,效果立现 凡肠息肉反复难消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04 20:43:38

中医:凡肠息肉反复,薏苡仁白术散结无效者,换成莪术,效果立现 凡肠息肉反复难消,若用薏苡仁、白术等单纯健脾祛湿散结药效果不显时,不妨换成莪术,往往能收奇效! 为何这么说? 莪术这味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既能行气破血,又能消积止痛,其性峻猛而善于走窜,可深入肠道瘀滞之处,化解息肉盘踞的症结。 肠息肉患者,常见腹胀腹痛、大便异常,或伴有黏液血便、排便不畅,此乃气血瘀滞、痰湿蕴结于肠腑之象。此时若单用健脾祛湿散结之药,恐 “散而不化”,息肉根基牢固难除、瘀滞通路未开,药力难以抵达病所,而莪术破瘀兼能消积,攻坚而不伤正,尤为适宜。 莪术善治瘀滞型肠息肉。中医讲 “脾主运化,肠道传导糟粕”,现代人体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气血瘀滞肠腑,痰湿与浊气凝结成息肉,寻常散结药难以化解息肉坚硬度、打通瘀滞通路,而莪术专入肠腑,能破瘀消积,软化息肉并畅通肠道。尤其是伴有腹胀腹痛拒按、大便排出不畅,或息肉久消不下的患者,用莪术配三棱、鸡内金,既能破瘀化息,又可助息肉排出,效果显著。 肠息肉亦有虚实之分。实者瘀结息肉坚,需破瘀散结;虚者脾虚气弱,兼夹瘀滞,散结需佐化瘀。莪术攻补相佐,虚证可配党参、黄芪以健脾益气,实证可加黄连、黄芩以增强清热燥湿之力。临床见息肉反复生长、腹胀腹痛反复,且伴大便黏腻、情志不畅者,若舌暗紫、苔厚腻、脉弦涩,用莪术为主药,往往瘀通结散,症状自减。 此外,莪术对饮食不规律、情志失调导致的 “瘀滞型” 肠息肉亦有良效。这类患者多有气血瘀滞肠道,息肉难以消除,用莪术配伍木香、槟榔,既能破瘀行气、软化息肉,又能消积导滞、促进肠道传导,比单纯健脾祛湿散结药更胜一筹。 李先生,38 岁,患肠息肉 1 年,常感腹胀腹痛(以脐周为主)、大便黏腻不爽(每日 2 - 3 次),有时伴有少量黏液血便。此前用含有薏苡仁、白术的方子调理 2 个月,息肉未缩小、症状仍反复。 就诊时我见:舌暗紫、苔厚腻,舌边有瘀斑,脉弦涩,肠镜检查显示乙状结肠有 0.6cm×0.8cm 息肉。辨证为气血瘀滞兼痰湿蕴结,以莪术为主药组方:莪术、三棱、木香、槟榔、鸡内金。 方解: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针对息肉瘀滞与腹胀腹痛;三棱助莪术增强破瘀消积之力,软化息肉;木香行气止痛,使气机通畅,缓解腹胀;槟榔消积导滞,促进肠道传导,改善大便黏腻;鸡内金软坚散结,辅助息肉消散排出。 服药 15 天后,患者腹胀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 1 - 2 次;继续服用 25 天,黏液血便消失,大便基本成形,复查显示息肉缩小至 0.3cm×0.5cm;后续调整为每周服 3 剂巩固,随访 3 月,息肉完全消失,症状未复发,大便恢复正常。 提醒大家:莪术之用,关键在于 “瘀、结、息、滞” 四字。凡气血瘀滞肠腑、痰湿蕴结息肉,或兼轻度脾虚气弱者,皆可选用。但需注意,气血虚弱明显(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慎用,免其破血之性耗伤正气;用量需遵医嘱,勿自行加量。息肉消除后即可调整配伍,佐以健脾益气之药,勿久用过攻,以免损伤肠腑正气。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