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肺结节手术淋巴结清扫“中国经验” 亮相海外,上海专家受邀“线上大查房”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3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受邀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附属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在“线上大查房”环节分享了主题为:磨玻璃肺结节淋巴结清扫的“中国经验”。这也是陈海泉教授继两度登上“哈佛讲坛”后,再次受邀在国际顶尖医学中心分享中国肺癌专家的前沿创新成果。

据悉,皇家布朗普顿医院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附属医院。该院的“线上大查房”是一项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活动,每次活动会邀请全球顶尖医学专家参与“线上大查房”,并开展胸外科、肿瘤学、呼吸医学或与胸外科实践相关学科的讲座。自2020年启动至今,该“线上大查房”系列活动已经吸引了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医疗专业人员参与。

此前,陈海泉教授曾受到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邀请,两次登上“哈佛讲坛”,为哈佛大学医生开展早期肺癌诊治专题报告。

分享“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中国经验”

在“线上大查房”的学术交流环节,陈海泉教授向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肺磨玻璃结节淋巴结清扫术的“中国经验”,并引起专家们的广泛好评。

陈海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目前国际肺癌手术指南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是肺癌手术的必经环节,其目的是尽量地清扫掉引流区域有癌转移或有潜在转移的淋巴结,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一扫光’的手术方式,也对人体的免疫屏障造成较大隐患,会影响后续的免疫治疗的疗效。”陈海泉教授指出了临床上的这一问题。

基于这个科学问题,陈海泉教授领衔团队在国际率先提出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理念,即在清扫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无转移淋巴结,以减少手术创伤,保留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

通过十余年努力,陈海泉教授团队系统总结出六条术前或术中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阴性状态的标准:1、影像表现为实性成分比例(CTR)≤0.5的磨玻璃成分为主型肺癌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术中冰冻诊断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贴壁亚型肺腺癌的患者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3、肿瘤位于肺上叶尖段的患者没有下纵隔淋巴结转移;4、肿瘤位于肺上叶,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脏层胸膜侵犯,没有下纵隔淋巴结转移;5、肿瘤位于左下肺背段,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没有4L组淋巴结转移;6、肿瘤位于左下肺基底段,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没有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陈海泉教授发起联合国内多家中心发起的一项II期的前瞻性观察性临床试验,验证了六条判断纵隔淋巴结阴性状态标准的准确性达到100%。该研究2023年发表于《胸部肿瘤学》,是国际首个发表的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

分享保留无转移淋巴结的成效数据

为了进一步验证保留无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陈海泉教授再次针对磨玻璃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也就是按照标准判断为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开展III期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不清扫淋巴结手术与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生存差异。

该临床研究入组302例患者,各有151例患者随机分配到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和不清扫组,术后病理显示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

随访数据显示,无论是否清扫淋巴结,两组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没差异,都是100%。但相比于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不清扫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缩短32%、平均出血量减少46%,平均住院时间减少13%;且不清扫组出现常见不良事件的频率显著低于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降低达64.5%。

该研究也是国际首个发表的关于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保留无转移淋巴结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提供了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今年7月,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这项重要成果。

陈海泉教授表示,之前两度受邀登上“哈佛讲坛”,此次又受邀在帝国理工学院附属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参与“线上查房”的主题汇报,表明了国际顶尖医学中心对中国胸外科领域学者和肺癌诊治“中国经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