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边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 (信源:科普中国网——1994年9月17日 美国科学家离开人造小地球) 这就是耗资 1.5 亿美元打造的 “生物圈 2 号”,一群科学家想在这个玻璃穹顶里,模拟地球生态系统,实现自给自足的封闭生存。 当时设计者拍着胸脯说 “能维持上百年”,结果刚过一年半,里面的惨状就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连科学家都直呼 “太意外”。 “生物圈 2 号” 占地 1.3 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玻璃穹顶高达 27 米,里面硬是造出了五种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里种满了香蕉树、橡胶树,还养了猴子;珊瑚礁海洋里有活珊瑚、热带鱼,甚至能模拟潮汐;稀树草原种了草和灌木,养了山羊、鸡;红树林湿地里有红树幼苗和水鸟;还有一片 2500 平方米的农田,种着小麦、玉米、蔬菜,专门供人吃。 8 位参与者里有植物学家、海洋学家、医生、工程师,每个人都带着 “再造地球” 的憧憬,觉得能在里面过上 “世外桃源” 的生活。 实验刚开始的几个月,一切都很顺利。 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第一批小麦收割时,大家还开开心心地磨了面粉做面包;热带雨林的植物开花结果,猴子在树上蹦蹦跳跳;珊瑚礁里的鱼也活得好好的,看起来 “微型地球” 真的能运转起来。 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开始冒头,而且一个比一个严重。 生态系统平衡比想象中复杂,不是简单 “拼凑” 就能实现的。 地球的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年演化,大气、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精密的循环 ——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物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把养分还给土壤。可 “生物圈 2 号” 是人工造的,这些循环很快就乱了套。 最先出问题的是氧气。实验进行到第 10 个月,里面的氧气浓度突然从 21% 降到 14%,相当于海拔 4000 米的高原环境。 8 个人开始头晕、乏力,连爬楼梯都费劲,最后只能靠外界偷偷输送氧气才撑过去。 后来才发现,是土壤里的微生物太活跃,分解有机物时消耗了大量氧气,还释放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根本赶不上消耗速度。 接着是生物 “失衡”。 为了控制害虫,他们一开始放了几只蟑螂和蚂蚁,结果这两种生物没有天敌,疯狂繁殖,最后到处都是蟑螂,晚上睡觉都能听到它们爬动的声音。 相反,他们精心养的蜜蜂、蝴蝶却全死了,导致很多植物没法授粉,农田收成锐减,最后只能靠种豌豆、蚕豆这些自花授粉的作物勉强糊口。 更惨的是珊瑚礁,因为水质调控出问题,珊瑚全变白死亡,热带鱼也跟着遭殃,最后海洋区成了一潭死水。 到了实验第 18 个月,里面的景象已经惨不忍睹:农田里杂草比庄稼多,热带雨林死气沉沉,珊瑚礁发臭,到处是蟑螂和霉菌,8 个人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缺氧,变得面黄肌瘦,实验根本没法继续下去,只能提前打开气密门,宣告失败。 评论区里,有网友翻出当时的纪录片截图:“看照片里的人,一个个瘦得脱相,哪还有刚开始的意气风发”;还有人说:“现在才知道地球有多珍贵,随便破坏容易,想再造一个根本不可能”。 其实 “生物圈 2 号” 的失败,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 地球的生态系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平时觉得空气、水、土壤都很普通,可一旦失去平衡,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科学家总结失败原因,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 “低估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比如他们没算到土壤微生物的耗氧量,没考虑到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也没控制好不同生态区的气候交互。 虽然实验失败了,但它也为后来的太空探索提供了经验,比如现在国际空间站的生命维持系统,就借鉴了 “生物圈 2 号” 的教训,更注重物质循环的精准调控。 现在 “生物圈 2 号” 已经改成了科研基地,不再做封闭生存实验,而是用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站在玻璃穹顶外,看着里面曾经的热带雨林、珊瑚礁,总能让人想起那场疯狂的尝试 —— 它虽然失败了,却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地球不是 “可以随便复制的模型”,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比任何 “再造地球” 的实验都重要。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当时的参与者,遇到氧气不足、蟑螂泛滥的情况,会怎么应对?你觉得未来人类有可能造出真正能自给自足的 “微型地球” 吗?评论区聊聊,一起说说对地球生态的看法!
[微风]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
韫晓生
2025-10-03 15:49: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