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是护士,前两天我俩一起回家看母亲。我们到家没一会,邻居大姨就来了,对妹妹说

用眼看世界 2025-10-03 14:18:46

我妹妹是护士,前两天我俩一起回家看母亲。我们到家没一会,邻居大姨就来了,对妹妹说:“小燕,帮大姨个忙,我女儿刚做了个小手术,在城里做的,回来后大夫说要打一个星期消炎针,我们已经去城里打了三天了。今天听说你回来了,就不想再往城里跑了,你帮我女儿把吊针打上呗。” 我妹妹小燕是市人民医院的护士。上周我们回老家看母亲,刚在院里摘完韭菜,邻居王大姨就急匆匆走进来,一把拉住小燕的手:“可算回来了!我闺女在城里做了阑尾炎手术,还得打几天消炎针。这来回奔波实在熬人,你帮她把今天的针打上吧?” 母亲端茶的手顿了顿。我注意到小燕轻轻松开王大姨的手,柔声问:“大姨,妹妹的伤口现在什么情况?” “医生说恢复得挺好。”王大姨翻出手机里的病历照片,“就是天天往返八十公里,孩子脸色都白了。” 小燕仔细查看医嘱,指尖在“头孢曲松钠”上停顿片刻。“我得先看看妹妹的伤口。” 在邻居家,小燕洗净手,轻轻掀开纱布。伤口愈合得不错,但她触诊时发现周围有轻微红肿。“这两天发过烧吗?” “昨晚有点低烧,吃了退烧药。”女孩小声回答。 小燕的眼神骤然认真起来。她回到院里反复洗手,这是她思考时的习惯动作。“大姨,”她擦干手,“这针我不能打。” 王大姨脸色一沉。小燕急忙解释:“头孢容易引起过敏,严重时会呼吸困难。而且妹妹现在发烧,需要医生判断是不是感染加重。” 见王大姨眼眶发红,小燕语气缓和:“镇卫生院就在附近,我陪你们去。去年我们科室接诊过在家输液突发休克的病人,真的不能大意。” 去卫生院的路上,小燕说起有个老人自己挂点滴引发静脉炎,治了半个月才好。“打针看似简单,消毒不彻底会感染,输液速度不对会增加心脏负担。” 值班医生检查后确认是轻微感染,调整了用药方案。看着药液一滴一滴落下,王大姨后怕地拍拍胸口:“多亏你谨慎。” 那晚母亲做了拿手的地三鲜,小燕却吃得心不在焉。饭后她在院里整理医药箱,轻声说:“姐,每次回来都有人找我看病。但有些忙真不能帮。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是对生命负责。” 深夜,王大姨提着青菜来道谢:“医生说再晚两天可能就发展成腹膜炎了。”她转身对乘凉的乡亲们说:“咱们以后可别随便找小燕打针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带父亲看病的经历。当时图省事想在诊所输液,幸亏被当护士的表姐制止。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医护人员“不近人情”,却不知道每个规定背后都有血的教训。 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老人们习惯“小病自己治”。我们是否该多学些基础医疗知识?比如正确测血压、识别中风前兆、规范管理慢性病用药。这些常识能救命,但切记——诊断和治疗必须交给专业人士。 临睡前,小燕在家庭群发消息:“下周我请镇卫生院医生来办健康讲座,讲讲常见病护理和急救常识。”母亲第一个回复:“这个办法好,既专业又安全。” 月光洒在院里的井台上,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善良不是有求必应,而是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智慧传递温暖。在你们家乡,是否也遇到过这样“人情与原则”的两难处境?

0 阅读:82
用眼看世界

用眼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