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年,陶渊明曾祖陶侃担任广州刺史,每天都在门外“搬砖”。早上把一百多块砖从书房搬出来,晚上又把砖块搬回来,忙得不亦乐乎。 搬砖,在今天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词汇,形容机械简单的劳动,工作辛苦,收益不大,多用于“自嘲”。历史上,广州刺史陶侃就是“搬砖”典型,与真实的搬砖以及带有寓意的搬砖结下不解之缘。 315年,陶侃担任广州刺史,位列封疆大吏。广州刺史任上,陶侃勤于政务,努力工作,把广州治理得很好。但是,陶侃却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搬砖。 根据《晋书》记载,陶侃每天早上都会把一百多块砖从书房里搬出去,然后晚上又搬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搬砖成为陶侃每天必备的工作。 搬砖干啥呢?他们朋友不理解,早上搬出去,晚上搬回来,闲得没事干吗?陶侃还真的是这么回答朋友:就是怕闲着没事干,才一直搬砖,不忘记心中的理想。 搬砖,不是为了搬砖而搬砖,而是为了收复中原而搬砖,陶侃把搬砖玩出了一个新高度。那么,陶侃如愿了吗?答案是否定,陶侃搬砖10年,从未松懈,却连中原的大门看不到,北伐与他没啥关系。 东晋初年,谁的能力最强,谁的斗志最昂扬?一定是陶侃,但陶侃注定要去广州搬砖,且无缘北伐中原。为何呢?陶侃出身太差,两晋门阀政治下的寒门子弟,想出人头地太难了,陶侃已经做到了极致,无法更进一步。 300年,贾南风处死太子司马遹及其2个儿子,西晋没了储君,诸侯王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进行搏斗。如此,八王之乱进入下半场,周边匈奴、鲜卑、羯、氐、羌、乌桓等也参加进来。 中原一片混乱的同时,南方也不安定,流民起义风起云涌,被司马越安排在江南的司马睿压根就无法搞定。南方动乱,谁来收复残局呢?除了周访,就是陶侃。 没有陶侃卖力拼杀,荆州也不会稳定,成为东晋的屏障。荆州刺史周顗战败逃走后,得到王敦支持,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陶侃继任荆州刺史,也是王敦推荐。 315年,陶侃平定叛乱,威望高涨,王敦却不满意。为何呢?王敦早就想与司马睿撕破脸,他担心陶侃在上游袭击自己,便把他打发到广、交,当时这些地方还没开发,是荒蛮之地。 从荆州来到广州,对陶侃而言无疑是巨大打击,奈何有王敦在,陶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王与马,共天下”,没有琅琊王氏就没有东晋王朝,出身寒门的陶侃拿什么来抗衡王敦? 担任广州刺史,陶侃不满意,却不得不服从,但他依旧不忘记北伐。门阀忙于内斗,对北伐不积极,连祖逖都被掣肘。陶侃则不一样,他一定要北伐,一定要收复中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324年,王敦病逝,王敦之乱结束,陶侃重新回到荆州刺史任上。但是,陶侃依旧被门阀欺负,一点脾气都没有。 325年,晋明帝病逝,5岁儿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晋明帝肯定陶侃的功劳,却没把他列入7位辅政大臣人选,而是继续在外地任职,为门阀打工。 陶侃不能辅政,认为是庾亮捣乱,对他十分痛恨,而庾亮也讨厌陶侃,双方矛盾很深。结果呢?陶侃受尽了委屈,一直被庾亮拿捏,却无可奈何,他最终选择妥协。 327年,庾亮处置适当,激起苏峻、祖约叛乱,叛军攻克京师,庾亮逃到江州寻找温峤保护。此时,谁来平叛呢?苏峻之乱,陶侃的儿子陶瞻被叛军所杀,他与庾亮仇恨不共戴天。 庾亮不希望陶侃勤王,陶侃也不想来,他巴不得庾亮被苏峻处死。但是,温峤出面劝说,推举陶侃为盟主,他还是率兵来勤王,并选择原谅庾亮,还把自己的军粮送给庾亮、温峤。 陶侃率兵征战,一路所向披靡,收复京师,结束了叛乱。结果呢?王导、庾亮继续回朝辅政,陶侃得到一堆加封的“虚衔”后,继续回到荆州任上,无法进入中枢,算是白忙一场。 不能入京辅政,陶侃能怎么办?他知道是庾亮在阻挠,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武力讨伐。330年,陶侃击败郭默,夺取江州。此时,算上荆州,陶侃已经控制了上游,兵力比当年的王敦还强。 手握重兵,能力强悍,地盘众多,陶侃依旧无缘中枢,自然也就谈不上北伐中原,因为他就没这个资格。谁阻碍陶侃北伐呢?自然是庾亮代表的门阀,陶侃出身低微,无法进入他们的圈子,即便受尽了委屈,依然选择妥协。 334年,陶侃已经76岁,他看不到希望,且陶家力量太弱,还跟庾亮接下了仇恨。如此,陶侃选择退隐,并把荆州还给庾亮家族,希望庾亮日后不要为难自己的家人。结果呢?陶侃尸骨未寒,庾亮就杀了陶称。 陶侃是个悲剧人物,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收复中原,他一直努力“搬砖”,强身健体,激发斗志,却未能如愿。想要北伐中原,第一步就是进入朝廷中枢,而陶侃奋斗一生都做不到,即便他能力强悍,政绩显赫,兵强马壮,但时代不属于陶侃。 不过,陶侃也不亏,他有一位名气很大的曾孙,也就是陶渊明。如今,陶渊明名气很大,田园诗歌的代表,影响深远。
古代女奴隶如果怀了主人的孩子能母凭子贵吗?袁绍就是丫鬟生的,嫡子袁术直接叫他“吾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