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以色列宣布! 10月1日,以色列第12频道宣布,美以不同意对加沙停火协议进行重大修改,小修可以,大改免谈。美国高官放话,撤军早几天晚几天、交枪分几步,这些能聊,但想让以色列把安全防线整个拆掉,或让哈马斯继续管加沙,想都别想。以方更干脆,除了技术细节,其余没得谈。 这话听着强硬,其实早有铺垫。美以这套态度,本质是把自己的方案当“最后通牒”,根本没给对方讨价还价的空间。 美国那边有高官直接把话挑明了,比如以色列军队哪天撤、哈马斯的武器分几个阶段交,这些操作层面的细节可以坐下来聊聊。 可要是想让以色列彻底放弃在加沙的安全走廊,或者允许哈马斯战后继续掌权,那纯属异想天开。以色列方面的态度则更为直接,除了技术性问题,其他一概免谈。 这番话听起来火药味十足,但仔细想想,这并非一时冲动的口头表态,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的高潮部分。 美以双方此刻展现出的强硬,本质上是在向外界,尤其是向哈马斯和其背后的支持者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摆在桌面上的这份方案,不是谈判的起点,而是谈判的终点,爱要不要。 这种把自身方案包装成“最后通牒”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对方讨价还价的空间,意图用高压姿态逼迫对方就范。 这种强硬的立场并非凭空而来。对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而言,他正面临着来自国内极右翼联盟伙伴的巨大压力。这些政治盟友多次放话,任何被视为对哈马斯妥协的协议,都将导致他们退出联合政府,届时内塔尼亚胡的政府将面临垮台的风险。 因此,在涉及以色列未来安全架构和哈马斯命运这些核心问题上,他几乎没有退路。同意“大改”,无异于政治自杀。他需要向国内选民展示,他正在为以色列的绝对安全而战,而不是在敌人的压力下让步。 而美国的角色则更为复杂。拜登政府一方面需要安抚以色列这个关键盟友,确保其安全利益;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尽快停火、缓解人道主义危机的巨大呼声。 美国大选的临近也让这盘棋变得更加微妙。拜登政府需要展现其处理国际危机的能力,既要避免被拖入另一场中东泥潭,又不能显得对以色列的影响力失控。 因此,支持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同时将谈判的焦点限定在“技术细节”上,成了一种看似两全的策略。这既能向以色列展示支持,又能向外界表明“我们正在努力促成协议”,只是对方“不切实际”。 然而,这种高压策略也暗藏风险。当一方关上大部分谈判大门时,另一方很可能会选择破罐子破摔。哈马斯方面一直坚持的核心诉求,就是以色列完全撤军、结束封锁、允许流离失所的居民返回家园,以及由哈马斯主导战后治理。 这些诉求恰恰是美以双方划定的“免谈”红线。如果美以的“最后通牒”完全不包含这些内容,那么哈马斯拒绝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此一来,谈判破裂,战事重燃,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将进一步加剧。 所谓的“技术细节”谈判,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有些苍白。人质交换的具体流程、人道主义援助的检查和分发机制、停火监督部队的组成,这些看似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都与核心的政治和军事安排紧密相连。 没有政治互信,技术细节的谈判很容易陷入僵局,甚至成为互相指责的借口。比如,在谁负责检查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这个问题上,双方就可能因为缺乏基本信任而谈崩。 整个局势就像一场高风险的赌局。美以双方正在下注,赌哈马斯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严峻的人道主义状况下,最终会放弃核心诉求,接受一个被阉割版的协议。 他们试图通过制造“要么接受,要么继续打”的二元选择,来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策略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法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可能埋下更深仇恨的种子,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当谈判的桌子被抽掉一半,只剩下“是”或“否”两个选项时,和平的希望真的能存在吗?还是说,这只是在为下一轮更激烈的对抗,拉开序幕?这盘棋的走向,恐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美国和以色列宣布! 10月1日,以色列第12频道宣布,美以不同意对加沙停火协议进
士气沉沉
2025-10-02 20:50:2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