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10月2日,乌克兰能源部发言人通报,10月1日俄罗斯袭击基辅州斯拉武季奇市的能源设施,导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外部电网紧急断电,失去电力的是核电站关键安全保护罩,其余安全系统暂未受影响。 该安全保护罩是隔离被毁的第四机组、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的核心设施,目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技术人员正在开展电力恢复抢修工作。发言人称,安全屏障(安全罩)失电使其面临严重威胁。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警告称,俄罗斯对乌能源系统的打击不仅是对乌克兰的攻击,也对整个欧洲的安全构成威胁。截至目前,俄罗斯方面对此暂无回应。 关于“基辅遭到俄罗斯643枚无人机和导弹的轰炸,造成基辅一栋住宅楼着火,一名12岁的女孩遇难,另外多人受伤。 核安全的“无国界属性”在冲突中被反复印证。切尔诺贝利的安全保护罩关乎欧洲乃至全球的辐射防护,而扎波罗热核电站自冲突以来已十次失去外部供电,多次靠应急柴油发电机维持冷却系统运转,每一次电力中断都是对“福岛式危机”的惊险预演。这些核设施如同悬在人类头顶的“辐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冲突双方诉求如何,攻击其周边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以全人类的安危为赌注。 当前全球核安全治理存在明显短板。尽管有《核安全公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保障机制,但这些规则对冲突状态下的核设施保护缺乏强制约束力。IAEA总干事格罗西多次穿梭于俄乌之间协调供电问题,却难以阻止军事行动对核设施安全屏障的持续威胁,这印证了现有体系“劝和有余、强制不足”的致命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冲突双方对核设施周边攻击的相互指责,使得核设施逐渐沦为地缘博弈的“棋子”,进一步放大了意外风险。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为核设施筑牢“不可触碰”的制度防线。国际社会亟需推动建立冲突地区核设施“强制禁打区”,将核设施及周边关键能源、通信基础设施纳入绝对保护范畴,明确任何形式的攻击都属反人类罪。同时必须强化IAEA的权威,赋予其在冲突地区核设施的临时管控权与紧急处置权,如优先恢复电力供应、协调停火保障抢修等。此外,需对《核安全公约》进行修订,增设冲突状态下的核安全特别条款,明确违约方的严厉制裁措施,让核安全规则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切尔诺贝利的短暂失电是一次及时的警示:在核风险面前,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若不能尽快为冲突中的核设施装上“安全锁”,下一次可能就不是“紧急断电”,而是全人类难以承受的核灾难。
特朗普如何迫使俄罗斯归还乌克兰失地:三个条件特朗普提出的让乌克兰收回所有失地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