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这一天,不是因为拿到了博士帽,而是因为那个在实验室熬到凌晨、被焦虑压得喘不过气的自己,终于没放弃。 很多人以为博士毕业是“上岸”,可真正走出来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换了个码头。 Nature的数据说,六成博士没进高校,他们去了企业、去了创业公司、去了非营利机构——不是没能力做研究,而是发现人生不止一种解法。 我见过一个博士生,毕业前天天哭,怕自己“没资格”离开学术圈,结果进了科技公司做产品,三年后成了团队核心。 她说:“我以前以为聪明是写论文,现在才懂,是能听懂客户说不清的需求。” 读博的三年,我学会了沉默地扛事。 Science提到七成博士有过抑郁时刻,这话不夸张。 不是因为课题难,是因为你突然发现,没人告诉你“失败了怎么办”。 导师不会天天安慰你,家人听不懂你的术语,连中介都只管帮你申请,不管你在凌晨三点崩溃时该找谁。 定诚这样的机构,不是卖梦的,是递绳子的——帮你把散乱的科研经历,变成别人能看懂的简历。 可真正的救命绳,是那个陪你改了七版文书的学姐,是那个在你论文被拒时说“我当年也这样”的师兄。 毕业不是终点,是第一次真正自由地选择:你可以继续当学者,也可以转身去教孩子编程,或者开一家小咖啡馆,边煮咖啡边写科普。 博士给你的,从来不是头衔,是看透生活本质后,依然敢重新开始的底气。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着急找工作就业?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