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洛阳城外的葬礼上炸了锅。文武百官身着素服肃穆站立,唯独魏王曹操的世子曹丕,走到棺椁前突然仰头发出一声清亮的“驴鸣”。 这声怪异的哀悼,竟让在场文人纷纷效仿,成了三国文坛最离奇的一幕。为何贵为世子的曹丕,要在名士墓前放下身段学驴叫?墓中之人究竟是谁,能让未来的魏文帝如此“出格”? 墓中长眠的,正是“建安七子”中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这位出身名门的文人,不仅写出了《登楼赋》这样的千古名篇,更与曹丕是超越君臣的“文坛铁哥们”。 早在曹操统一北方后,王粲就因才华被招入幕府,与曹丕、曹植兄弟常伴左右,几人一起吟诗作赋、纵论天下,是当时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成员。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曹丕对王粲的才华极为推崇,曾直言“王粲长于辞赋,吾不如也”,这种坦诚的欣赏,让两人的关系远超普通上下级。 而曹丕学驴叫的根源,藏在王粲一个特殊的癖好里。据《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粲生平最爱听驴叫,甚至常常自己模仿,觉得驴鸣“清越有韵,非俗声可比”。 在当时的文人圈里,这算不上秘密。曹丕与王粲聚会时,偶尔还会拿这个癖好开玩笑,两人从不因身份差异而拘束。如今王粲病逝(年仅41岁,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曹丕作为挚友,自然想以最特别的方式送别。 更关键的是,曹丕的“出格”,恰恰契合了建安时期的文人风骨。不同于后世封建礼教对“君臣之别”的严苛束缚,建安年间的士人更重“真情实感”。 曹操父子本身就是文人,他们打破了“帝王贵、文人贱”的等级壁垒,让邺下文人集团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朋友圈”。 在王粲的葬礼上,曹丕没有用虚伪的官样文章哀悼,反而选择用朋友最爱的驴鸣送别,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本质是对友人的尊重,也是对“礼法流于形式”的反抗。 有意思的是,曹丕的举动还带动了全场。他学完驴叫后,对在场的文人说:“王生爱驴鸣,今吾辈各作一声以送之。” 于是众文人纷纷效仿,此起彼伏的驴鸣声响彻墓地,本该悲伤的葬礼,竟成了一场独特的“文人送别仪式”。 这一幕看似荒诞,却恰恰印证了建安文人“放达不羁、重情重义”的特质:在他们眼中,真情比身份重要,知己比礼法珍贵。 或许有人会觉得曹丕此举“失体统”,但放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世子就端着架子,反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纪念挚友,让我们看到了帝王光环下,一个重情重义的文人形象。 而王粲若泉下有知,听到昔日好友用自己最爱的声音送别,想必也会含笑九泉。 这场“驴鸣送葬”,终究超越了时间的局限。它不仅是曹丕与王粲情谊的见证,更成了建安风骨的生动注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文人用真诚打破束缚,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彼此的精神共鸣,这才是比帝王权位更珍贵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2.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3. 萧统《文选》(收录王粲《登楼赋》及曹丕相关诗文) 4. 房玄龄等《晋书·礼志》(提及建安时期丧葬习俗)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1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