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一名房产中介在卖房过程中意外揭开了一场“坑爹”闹剧:儿子假借买房结婚为

深度程磊 2025-09-29 15:18:15

安徽桐城,一名房产中介在卖房过程中意外揭开了一场“坑爹”闹剧:儿子假借买房结婚为由,把同学找来假扮女友,目的是套取父亲的全部积蓄。最终,当真相败露,中介的一次果断操作,让这名小伙当场懵了。 故事发生在今年夏天。徐先生是一名从业多年的房产中介,那天他接待了一位年轻客户。小伙子西装革履,言谈利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我要买套婚房,有没有合适的房源?”徐先生一看,对方不像是随便看房的,大方又干脆,于是开始推荐几个合适的小区。 通常客户买房都会左挑右选,细细打听房型、价格、物业情况。可这位小伙子听得心不在焉,反倒催促着徐先生赶紧带他去实地看房。让徐先生更意外的是,只看了第一套,小伙子就点头决定买下,连讨价还价都没有。他当即打电话,让人转账交上了2万元定金。 这份“痛快”,让徐先生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他再三提醒:“要不要再看看别的房子?”小伙子却嫌他啰嗦,坚决要订下。于是,双方约好第二天交首付款。 第二天,小伙子带着一位年轻女孩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来到中介。女孩被介绍为他的女友,老人则是他的父亲。老人满脸喜色,表示自己愿意掏出毕生积蓄,为儿子买下这套婚房。他激动地说:“这是攒了一辈子的钱,就想让孩子有个家,将来孙子也能上好学校。” 在场的人都被这份父爱打动。手续办得很顺利,一家人笑容满面地离开。徐先生也替他们高兴,晚上还特意小酌了两杯。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天一早,小伙子急匆匆找到徐先生,说要退房。面对徐先生的疑问,他终于说出真相: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所谓的女友其实是同学假扮的。整件事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让父亲把所有积蓄拿出来。他甚至提出可以放弃定金,额外给徐先生1万元好处费,只要尽快退钱。 这一幕让徐先生气得直想骂人:“这不是坑人吗?!”作为中介,他本可以按合同扣违约金,但想到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竟差点被自己亲儿子算计,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直接把钱原路退回到了老人账户。 小伙子当场傻眼,他的算盘彻底落空。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伙子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根据《刑法》第266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构成诈骗罪。儿子谎称买婚房,利用父亲的信任套取巨额存款,完全符合诈骗的构成要件。 司法解释还明确:以欺骗方式诈骗老年人财物的,可酌情从严处罚。老父亲的积蓄本应用于安度晚年,却险些成为儿子挥霍的筹码。哪怕小伙自称愿意放弃定金、付违约金,他的诈骗故意和行为已经成立,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与此同时,中介的做法值得肯定。他拒绝了“1万元好处费”,避免成为共犯,并选择直接保护老人的利益。这不仅避免了法律风险,也彰显了职业操守。 从民事层面看,根据《民法典》第497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若不合理地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该条款无效。即便合同中写明“退房需扣违约金”,在特殊情况下也要结合公平原则审查。而在此案中,中介并未机械执行条款,而是以老人利益为先,做出妥善处理。 这一案件带来的警示意义不容忽视。首先,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能被滥用。父亲省吃俭用积攒一生的钱,本是为儿子铺路,却差点被当成“提款机”。其次,家庭内部诈骗的危害性更大。与陌生人之间的防备不同,亲情往往让老人毫无戒心,这也使得此类案件更容易得手。 从社会角度看,近年来老年人被骗的案件屡见不鲜,大多源于对亲属或熟人的盲目信任。法律虽能追究责任,但无法修复被背叛的亲情。 在法律专家看来,这样的案件不仅需要刑事惩治,更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诚信意识。子女以欺骗手段掠夺父母财产,不仅涉嫌违法,更违背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底线。 老人倾尽所有,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欺骗。正如办案律师所言:“成年人是自己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尤其面对至亲,更要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0 阅读:93
深度程磊

深度程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