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供应,他们将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他再一次强调:“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一辆车子明明已经组装完毕,却因为缺少一颗小小的芯片而被迫停在工厂车间,这样的画面在几年前的比亚迪生产线上并不少见。 当时的车市热度极高,订单不断,但车辆却无法交付,企业的急躁与无力感都集中在这颗没能及时拿到的芯片上。这种切身体会让比亚迪彻底明白,不能把命脉寄托在别人手里。 王传福主张从自己最紧要的环节做起,不追求一步到顶的极致工艺,而是先保证汽车生产所必须的核心芯片。几年后亮相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就是这一思路的成果。 比亚迪的选择,并不是特例。在更大的框架里,中国芯片产业正在走一条更实际的道路。中芯国际放下了对尖端制程的追逐,把大量精力集中在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工艺上。 这种工艺虽然谈不上顶尖,但在汽车、家电、工业设备这些行业却刚好满足需求。为了支撑这份稳定的市场订单,中芯国际持续增加产能,相当于在别人放弃的赛道上默默耕种。 与此同时,关键生产设备也逐渐摆脱外部依赖,一些成熟工艺产线上使用的国产设备比例已经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大陆并没有沉迷于技术光环,而是一步步在把地基垒牢。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抛出的言论显得格外刺耳。他公开放话称,如果切断对大陆的芯片供应,大陆将一筹莫展,还强调自己首先是美国人。 这种表态并不是空穴来风,台积电确实有这个底气。无论是智能手机的核心芯片,还是人工智能所依赖的高端算力芯片,都要依靠它的代工来完成。 加上近几年它在美国大规模兴建工厂,直接和苹果、英伟达绑定产能,让外界相信它在规则制定上有绝对的话语权。 不过,台积电的强势背后并没有旁人想象得那么无懈可击。它配合美国政策大幅缩减大陆的先进制程业务,但另一方面,南京的工厂至今仍在拼命运转,供应大量中低端芯片。 这部分业务虽然不如高端晶圆耀眼,却关系到产能利用率和稳定的营收。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台积电也不是彻底独立的,它的生产依然需要全球供应链的紧密协作。 张忠谋依靠的是技术领先,用壁垒把其他人挡在门外,让领先者持续获利;王传福走的则是应用驱动的路径,从庞大需求中不断催生出技术的动力。 中国每年卖出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庞大,光是2025年的车载芯片市场规模就接近千亿,这样的需求天然会推动企业去研发。 相比依赖领先技术去压制竞争者,这种由市场催生的动力更持久,也更难被阻断。半导体行业的历史,其实早就告诉过人们结局。 曾经美国在存储芯片上牢牢占据龙头,但最后日本突破封锁,再后来韩国的三星又完成反超。霸主地位一换再换,从未有谁可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芯片竞争,已经不再只是某个节点的领先与否,而是谁能扎实地把产业链铺开,把市场需求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技术的成长。 现在看,大陆的芯片产业走得并不显眼,却很扎实。它没有一味盯着最尖端的工艺,而是从产业迫切需要的地方开始补齐缺口。 张忠谋的话听上去凌厉,但这种逻辑注定无法彻底改变未来的走向,因为真正决定格局的,从来都是市场和应用。
有种预感,中国芯片行业最难的坎不是光刻机不是因为技术封锁,也不是因为资金短缺
【2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