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28岁时途经李白之墓,写下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敬意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想象一下,那个年轻的诗人站在江风凛冽的采石矶边,面前是一座被荒草吞没的土坟。 谁能想到,这里面长眠的竟是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仙?野草疯长得快要漫过云朵,坟头简陋得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只有采石江的浪花日复一日拍打着岸壁,像在诉说某个被遗忘的故事。 白居易当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文人,而李白早已是天下皆知的文化符号。可偏偏是这样的天才,死后竟落得如此萧瑟。 那首《李白墓》里藏着锥心的对比——"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埋在乱草堆里的枯骨,生前却创作过震动朝野的诗篇。这种强烈的反差让白居易不禁思考:难道越是璀璨的才华,越难被时代善待? 李白离开时是762年,而白居易踏上这片墓地大约是799年。这三十多年间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伤痕还未完全愈合。 李白见证过盛唐的锦绣,也经历过流放的苦楚;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则需要重建与反思。两位诗人像隔着时空的接力者,一个用浪漫笔触记录帝国的辉煌,一个用现实眼光审视社会的伤口。 我每次读这首诗,总觉得白居易写的不只是悼念。他仿佛在通过祭奠李白,审视所有文人的宿命。"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句话像针一样扎人。 难道诗人的才华注定要与坎坷相伴?李白被贬夜郎,杜甫病逝孤舟,王昌龄横遭杀害,那些教科书里光鲜的名字,背后都是跌宕的人生。 真正的文学从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墓碑来证明,就像白居易用平白如话的文字"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反而让采石矶成了后世文人争相瞻仰的圣地。 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哪怕隔了千年,依然能让我们在屏幕前感受到那种震撼。 现在有些自媒体喜欢编造夸张故事,但真实的历史往往更有力量。白居易没有渲染灵异事件,只如实描写荒坟景象,反而成就了经典。 这提醒我们创作者:真诚比猎奇更重要。就像李白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实的情感共鸣。 站在当代回望,白居易的悼念何尝不是对文化价值的坚守?当一座荒坟因为诗魂而不朽,当几句诗文跨越时空引发共鸣,这就是文学对抗遗忘的方式。 如今采石矶的李白墓经过整修已成景点,但更多人是通过白居易的诗句想象当年景象,文化记忆就是这样代代传递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唐李白的古诗# #白居易人生智慧# 参考来源:古诗文网《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国家备案正规文学网站)
小香风。。。
【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