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业很落后,靠什么养活14亿人?印度赚钱堪称绝活,给世界上了一课,印度究竟是靠什么养活14人口的,看完他们的赚钱方式,不得不称赞一句“好活”。 印度工业落后归落后,但人家养活 14 亿人靠的是 “三条腿走路” 的绝活 —— 先靠农业革命把肚子填饱,再靠软件外包和海外打工赚外汇,最后用遍地的小作坊把就业稳住。这路子看着零散,实则把 “人多” 的劣势变成了 “赚钱” 的优势,说是给世界上了一课,还真不算夸张。 先说说最关键的 “吃饭问题”,这可是养活人的根基,印度能搞定全靠几十年前的 “绿色革命”,搁在 60 年代,印度还得靠进口粮食过日子,一场旱灾就得饿肚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连 150 公斤都不到。 后来政府急了,从国外引进高产的小麦、水稻种子,又砸钱修水利、搞化肥补贴,还专门成立国营粮食公司保底收购,这才把粮食产量给提了上来。 到 1984 年的时候,人均粮食就涨到 180 公斤,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现在更是能稳定在 200 公斤以上,虽然不算富裕,但至少饿不着了。 解决了肚子问题,就得想办法赚钱,印度的 “第二板斧” 就是软件外包,堪称 “坐着赚美元” 的典范。 这事儿说起来也巧,上世纪 90 年代欧美搞信息化,程序员人工太贵,正好印度人英语好、数学底子扎实,人工还便宜,简直是天生的 “外包承接方”。 像塔塔咨询、Infosys 这些巨头,接的全是微软、谷歌的活儿,从写代码到系统维护,啥都干,2024 年光软件出口就赚了 2000 亿美元,雇了 540 万人,连带着上下游又解决了上千万人的就业。 班加罗尔那地方现在跟硅谷似的,谷歌、微软都在那建大校区,当地程序员虽然原创能力差点,但执行能力强,28 美元一小时的成本含着利润,比欧美本土便宜一半还多,人家自然愿意把活交过来。 更绝的是 “第三板斧”—— 遍布全国的微型企业,这可是印度就业的 “压舱石”。你去印度街头逛一圈,能看到不少两室一厅改的小工厂,要么是几台织布机织布料,要么是手工组装小零件,老板和工人可能就隔着一张桌子,出门全靠两轮摩托通勤。 别小瞧这些小作坊,全国加起来有 6600 多万家,占了中小微企业的 99%,光雇佣人数就达 2.22 亿,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来源。 这些微型企业啥都卖,从纺织品到小玩具,靠着低成本和灵活的路子,贡献了全国 30% 的 GDP、36% 的制造业产值,连出口额都占了 45%。 政府也懂事,去年还把微型企业的合格营业额上限从 5000 万卢比提到 1 亿卢比,商品和服务税改革也特意减少文书工作,就是为了帮这些小老板活下去。 除此之外,还有个 “隐形收入” 不能不提 —— 海外劳工的汇款,简直是送上门的 “零花钱”。印度人出去打工的特别多,光是在美国的工程师就撑起了不少科技公司的部门,这些人赚了钱就往家里寄,每年能有 300 亿美元,占了 GDP 的 1.2%。 别小看这 300 亿,能帮不少家庭过日子,有的用来盖房子,有的供孩子上学,还有的直接投进小生意里,间接又带动了就业。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这 “绝活” 也有不少隐忧,农业虽然够吃,但贫苦农民没怎么受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软件外包只赚执行的钱,核心技术和原创能力还是落后,华为搞鸿蒙的时候,印度的 Maya OS 还只是 Linux 的改版;微型企业大多是小打小闹,没规模没技术,抗风险能力差。 而且现在全球经济波动,美国开始限制印度移民,连带着汇款都可能少 120 亿,IT 行业失业率也超过 8%,这些都是不小的麻烦。 但不管怎么说,印度能靠这 “三板斧” 在工业落后的情况下养活 14 亿人,确实有两把刷子。它没硬搬别人的工业化路子,而是把自己 “人多、成本低、英语好” 的特点用到了极致,把零散的机会攒成了能过日子的收入。 这就跟过日子一样,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贵开公司,把手里的资源用明白,靠手艺、靠服务照样能把日子过下去,从这点来看,印度还真给不少国家上了一课。
印度女子在中国定居5年后,带着激动的心情荣归印度,结果在新德里吃完第一餐印度食物
【122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