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孩子,不是囚禁的鸟,一段短视频引发的思考 最近,我看了一段视频,一段暴雨后

生活微观察社 2025-09-27 14:16:01

他们是孩子,不是囚禁的鸟,一段短视频引发的思考 最近,我看了一段视频,一段暴雨后孩子们在操场积水里欢快跳跃的视频走红网络。本是一幅非常有童趣的画面,却意外引发了评论区的一片“问责”声:“老师,你等着投诉吧!”“孩子衣服湿了,感冒了谁负责?” 我盯着那条高赞评论——“坐等老师上热搜”——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把书包顶在头上、在校门口的水坑里躺成“大”字的下午。那天回家,我妈一边骂我“皮痒”,一边给我灌姜汤;而此刻,屏幕里同样的雨,却被写成“教学事故”。 我们到底怎么了? 每一次学校公共事件后,校规就又厚几页。举报、网络热搜像钉子一样,把老师钉在讲台中央;孩子则被圈进教室——看得见世界,却触不到风雨。 于是,雨落在操场,不再是天然游乐场,而成了“风险点”;老师掏出手机,第一反应不是“孩子们真可爱”,而是“我要留痕,不然家长截图就是证据”。镜头里,那个站在屋檐下犹豫的青年教师,分明是我当年的同桌;她多想冲进雨里,和孩子们一起尖叫,但她更怕明天领导请她“喝茶”。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可“职责”边界在哪?没人告诉我们。于是,最安全的做法,把孩子钉在教室里——像钉住我自己的童年。 评论区还在更新: “湿了鞋,万一捂成脚气呢?” “雨水酸度超标,伤到皮肤谁赔?” “如果是我的孩子,被摔倒,我肯定要去学校找老师” 一条条评论,像无形的围栏,把操场分割成格子间。我忽然明白:我们不是变脆弱了,而是被训练成“风险精算师”;我们不再相信“自愈力”,只相信“追责力”。 可雨水会停,童年不会重来。屏幕那端,小女孩摔了一跤,溅起的水花打在她脸上,她愣了半秒,咯咯大笑——那笑声像一把小刀,划破我厚厚的心壳。我鬼使神差地打下一句: “如果感冒,我出药费,只求别剥夺她淋一场雨的权利。” 发出后,瞬间被淹没,却也有陌生头像点亮小红心——一颗、两颗……像雨里微弱却倔强的萤火。也许,改变无法一夜发生,但总得有人先关掉“预警音”,把童年的开关,重新拨回“允许快乐”那一档。 下一次暴雨,我真想去那所小学,不带伞,就站在积水里,向孩子们举杯—— “来,干杯!这不是雨水,这是免费的可乐。”

0 阅读:1
生活微观察社

生活微观察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