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露出满脸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迅速回怼:“至少我们的航天科技比你们强!”谁知瑞典教授更加不屑一顾的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500个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2014年的中国,刚坐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但科技领域确实还在追赶,那会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才2.09%,比瑞典的3.46%差一大截,基础研究经费,更是只占研发总投入的4.7%。 施一公自己都在访谈里坦言,当时中国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排全球20名开外。 从航天领域看,虽说2013年嫦娥三号刚实现月面软着陆,成为第三个落月的国家,但比起美国、俄罗斯的技术积累,确实还有差距。 更扎心的是高端领域的依赖,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高端医疗设备中CT机、MRI进口占比超90%,芯片进口额更是突破2200亿美元,比石油进口还多,被西方卡着脖子。 瑞典教授的轻视,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的西方,对中国科技的普遍偏见。 可他们似乎忘了,瑞典的航天活动全靠欧洲空间局协作,2014年时连独立轨道发射能力都没有,雅斯兰吉航天中心,直到2023年才建成轨道发射设施,2025年才计划首次轨道发射,也不知道这底气是从哪儿来的。 施一公的回击绝非意气用事,他举的例子全是实打实的。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带着“玉兔号”巡视器在虹湾着陆,这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整个任务自主研发的着陆器悬停避障技术,连欧洲空间局都来请教。 更别说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2013年神十完成太空授课,都是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瑞典有哪项载人航天成果是独立实现的? 这话也正戳中了要害,欧洲空间局的资料表明,瑞典航天长期依赖阿丽亚娜火箭发射载荷,连本国航天员都要借国际空间站名额,2024年才有首位航天员,借乘美国飞船进入太空,2014年时根本不具备独立航天工程能力。 施一公能硬气回怼,更因为他自己也同样是“用实力说话”的典范。 2008年他从美国辞职回来时,可是舍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位,而且实验室面积是系里最大的,5年科研经费保守估计超1000万美元,学校还资助他购买了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外带1英亩花园。 更难得的是,他还谢绝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头衔,这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全球仅数百人能获得。 《纽约时报》当时在头版追问他回国的原因,他后来在清华讲座里说得实在:“中国正处在复兴时刻,科学家该把个人奋斗和国家绑在一起。” 回国后的施一公,干的全是“啃硬骨头”的事,在清华他每天睡眠不超6小时,带领团队在细胞凋亡、膜蛋白结构等领域搞突破,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更关键的是他敢改革,在生科院推行“非升即走”机制,公开招聘海外评审,给人才年薪制和启动基金,硬是拉来70多名国际顶尖人才,把清华生科从一路追赶,到2012年教育部评估全国第一。 2014年3月,他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爱明诺夫奖,成了首个拿这个晶体学顶级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正是对那些轻视者最有力的回应。 即便到2024年,他带领西湖大学团队还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发文,揭示剪接体校正分子机理,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方向,持续推动基础研究突破。 短短十来年,中国科技的逆袭,狠狠打了当年偏见者的脸, 尤其是我们的航天领域,早就不是当年的“落月初体验”了,2020年嫦娥五号带1731克月壤回国,2022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已有23批航天员入驻,瑞典科学家还得申请才能上来做实验。 2024年嫦娥六号从月背采样归来,成了人类首个月背返回任务,国家航天局2025年9月最新公告显示,载人登月关键技术已全部突破,2030年前将实现中国人登月。 施一公当年放下的狠话不仅成了真,而且还远远超出预期。 不只是航天,我们还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追平甚至赶超。 5G专利数量占全球42%,比美国、瑞典加起来还多;量子通信“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保密传输,比西方同类实验领先3年。 高铁复兴号自主化率达95%,运营里程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芯片领域,中芯国际已能量产7纳米工艺,华为Mate 70搭载的麒麟芯片打破封锁…… 反观瑞典,航天领域至今依赖欧洲空间局,2025年才盼着首次轨道发射,当年嘲讽我们的尖酸言论,反而成了天大的笑话。 施一公当年的回怼,既是捍卫尊严,更是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潜力。 那些说我们“靠体量堆成就”的人,不懂中国科学家的拼劲,不懂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更不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当年瑞典教授的不屑,如今成了我们前进的注脚——事实证明,中国不仅能搞好航天,更能在越来越多领域,让西方从“轻视”变成“仰望”。 参考资料:海峡新干线
南京大学2025届研究生生源高校名单,堪称是一场高校阶层的“赤裸”映射,把教育资
【9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