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有一个名妓生得十分美貌。14岁那年,老鸨让她第一次接客,她答应了,但是

历史趣闻社 2025-09-25 01:34:56

明朝年间,有一个名妓生得十分美貌。14岁那年,老鸨让她第一次接客,她答应了,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价钱可以您定,但是接待谁必须由我定。老鸨急于用她来赚钱,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 老鸨原以为这姑娘是耍小性子,转头就会挑最阔绰的客人,可苏湄接下来的举动,让她愣了好几天。当天下午,有个穿粗布长衫的书生在院外徘徊,手里攥着个布包,犹犹豫豫不敢进来。苏湄隔着窗瞧见了,对老鸨说:“妈,今晚就接他吧。”老鸨眼睛瞪得像铜铃:“他?看那样子能掏出几个钱?”苏湄却笑着递过自己绣了一半的帕子:“您先看看他值不值,再说钱的事。” 书生进来时紧张得手都在抖,布包里是他攒了半年的碎银子,脸涨得通红:“小……小娘子,我、我听说你……”苏湄给他倒了杯茶,声音柔缓:“先生别急,先喝口茶。我听您方才在院外念的诗,是思念家乡的吧?”书生猛地抬头,眼里亮起来:“是!小娘子也懂诗?”那天晚上,两人没做别的,就着油灯谈了半宿诗文,从李白的豪放说到杜甫的沉郁,苏湄还听书生讲了他家乡遭了灾、背着家人来京城赶考的难处。临走时,苏湄把自己攒的一锭银子塞给了他:“先生拿着做盘缠,好好考,等您金榜题名时,我再听您讲更大的天地。”老鸨在门外听得牙痒痒,可第二天,书生把双倍的银子送了回来,还说苏湄是“风尘中真君子”。这事一传十、十传百,竟有不少文人特意来找苏湄“谈诗”。 老鸨慢慢摸清了苏湄的脾气,这姑娘看着柔,心里比谁都有主意。有回一个满脸横肉的盐商,甩着一沓银票要包下苏湄,苏湄只扫了一眼,淡淡说:“客官请回吧,我不喜欢身上有油烟味的。”盐商气得骂骂咧咧,老鸨吓得赶紧去赔笑,苏湄却站得笔直:“妈,咱们做生意也得有脸面,这种人来了,脏的是咱们院子的地。”盐商最终悻悻走了,可没过几天,有个清廉的知府路过,听闻苏湄的事,特意来和她聊了聊治理地方的难处。苏湄把自己听来的百姓疾苦一一讲给知府听,知府后来真的整改了好几件苛政,还特意派人给苏湄送了幅“清风在怀”的字。 苏湄手里的钱渐渐多了,她没给自己买金钗珠花,反倒常把钱分给院里年纪小的姐妹,教她们认字;还偷偷在后门开了个小窗口,给附近没饭吃的穷孩子送馒头。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城外流民涌进来,苏湄干脆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在院外支起粥棚,亲自给流民盛粥。老鸨起初心疼钱,可看见苏湄冻得通红的手,还有流民们感激的眼神,也默默让厨房多蒸了几笼馒头。 那穷书生后来真的考中了进士,回来找苏湄时,穿着官服,要给她赎身。苏湄却摇了头,指着院里正在跟她学写字的小姐妹:“大人如今是朝廷命官,该为百姓做事。我在这儿,能帮更多和我一样身不由己的人,也能听更多故事,挺好的。”书生看着她眼里的光,郑重地鞠了一躬。后来,他果然成了个好官,常把民间事讲给苏湄听,苏湄再把这些告诉来找她的文人官员,间接地帮了不少人。 老鸨到了晚年,也不再逼着姑娘们做不愿做的事,院里风气好了很多。有人问苏湄,当初为啥非要自己选客人,苏湄正教一个小姐妹绣荷花,头也没抬:“身子是自己的,哪怕落在风尘里,心也得向着亮处活。选对了人,听对了话,做对了事,日子就不白过。” 后来,苏湄的故事被人写进了话本里。人们说起她,不再只提“名妓”二字,更多的是赞她“身处污泥,心若莲花”——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她用自己的一点坚持和善意,活成了不一样的风景。 出处:本文根据明代野史笔记及民间故事改编

0 阅读:490

评论列表

爱心个个

爱心个个

1
2025-09-25 05:22

好人一路平安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